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东)人,南朝梁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常慕西汉司马相如,希望自己也像司马相如那样文采飞扬,做大官,挣大钱,娶美妻。据《南史江淹传》载:“淹年十三时,孤贫,常采薪以养母。”一次,他砍柴时在路上捡到“貂蝉”(一种官帽)一具,本想卖掉换些粮盐,而母亲说这是一种官运,要他妥善收藏,以备日后做官使用。他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发愤读书,不久便显示出才华。他的诗赋虽多拟古之作,但非常精彩。以《别赋》、《恨赋》最为著名。南朝宋时,江淹得到建平王刘景素的赏识和提拔,曾随之镇守京口。南朝齐时,襄阳出土了铜镜和竹简,上有蝌蚪文,无人能认,江淹辨认出是周宣王时的东西,他因此而名声大噪。35岁他已任中书侍郎,后又当过御史中丞、秘书监、侍中、卫尉卿等大官。梁武帝时,授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声名显赫。从此,江淹便养尊处优,疏于笔耕,偶有诗作,也是平平淡淡,了无风采。
传说江淹曾夜梦东晋文学家郭璞(字景纯),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 ,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江郎才尽一词由此而来。宋人曾极有诗《梦笔驿》:“晋尚空谈笔力衰,文章高下亦随时。景纯不作文通死,五色毛锥付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