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字省三,生于公元1836年。因排行第六,又小时候出天花而留下麻点,人称"刘六麻子"或"刘老麻子"。
刘铭传家境贫寒,11岁丧父,生活极为艰辛,但他心有大志,不屑农事,颇有些像当年的刘邦。据说他年轻时曾登上附近的大潜山,仰天感叹:"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
但少年时的刘铭传却走过一段弯路。他断断续续地上过几年私塾后,在18岁时因家贫停止读书,开始贩卖私盐,在江湖上混日子。后因杀死当地豪强被官府通缉,被迫离家出走,沦为强盗,从此走上结党贩卖私盐和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道路。刘铭传做强盗时甚至曾抢劫过自己舅父家,他的母亲周氏也因受其牵连,于1856年被逼上吊自杀身亡。
母亲去世后,刘铭传痛定思痛,决定不做强盗,而在家乡办团练,筑堡扎寨,守土保闾,与官府和土匪斗争。
当刘铭传在家乡办团练的时候,中国大地正发生着一件改变刘铭传历史命运的大事--太平天国运动。当时,在家乡占山为王的刘铭传曾一度准备参加太平军,只因祭旗时狂风吹断旗杆,众人认为此是不祥之兆,这才作罢。公元1857年,太平军攻占六安,第二年又攻陷庐州,刘铭传都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当时,清朝合肥知县英翰在合肥县城失守后曾逃到四乡向刘铭传求救,但刘铭传拒不接纳。事后,刘铭传因此事被清政府逮捕入狱,但不久又被赦免。刘铭传被赦免出狱后,因感激朝廷不杀之恩,决定率所部团练归服朝廷,从此走上一条为清朝政府效力的道路。此后,刘铭传一方面到处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拥护朝廷,积极参加朝廷镇压捻军和太平天国的军事活动。由于刘铭传指挥有方,所部团练作战英勇,在镇压捻军和太平军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刘铭传的地位也得到清政府的承认,由千总五品顶戴经都司、游击、参将,一直升到记名提督、头品顶戴。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刘铭传表现突出,成为李鸿章淮军系统的一员虎将,深受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器重和赏识。
清同治三年(1864年),刘铭传因攻陷常州,生俘并处死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有功,被清朝廷赏穿黄马褂,晋升为直隶总督。同年,刘铭传在常州获得举世闻名的"号季子白盘",并秘密运回肥西老家收藏。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平定捻军,刘铭传因剿捻居首功,被清政府封为一等男爵,祖上三代也都受封为一品官爵。肥西刘氏至此名扬天下。
此后数年内,刘铭传因与朝中大臣政见不合,辞职或被革职赋闲在家。此间他一方面仍经常奉旨进京参与朝政决策,另一方面利用难得空闲在家乡办肥西书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与此同时,为了光宗耀祖,刘铭传还在家乡修庙建祠,出资主持修撰第3次和第4次续修《刘氏宗谱》。
如果说镇压捻军和太平天国是刘铭传崛起的基础,那么在保卫台湾的中法战争和对台湾近代化治理上的卓越贡献,就是刘铭传得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关键。公元1884年,因法国入侵越南而引发的中法战争由越南向中国沿海地区漫延。由孤拔将军率领的法国中国海舰队入侵我国领海,台湾告急!就是在这样一种危急情势下,刘铭传在七月临危受命,以巡抚衔督办台湾防务,全台各镇、道官员均受其节制。刘铭传在进京面圣后,于七月率旧部130人开赴台湾,抵达基隆,从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台湾保卫战的序幕。当法军第一次炮轰基隆港时,刘铭传亲自督战,重挫法军,清政府也宣布对法开战。后来,当孤拔将军所率法国舰队再次凭借强大的火力进攻基隆时,刘铭传力排众议,采取主动放弃基隆、重点援守沪尾港的战略。然后,刘铭传率领所部与台湾人民一道,孤军驻守台湾达8个月之久,多次粉碎了法国侵略军的进攻,并在沪尾大败法军,取得了抗法保台的决定性胜利。这次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沪尾大捷",或称"淡水大捷"。这此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者斗争的嚣张气焰,捍卫了台湾,也有力地支持了进行抗击法国侵略者的陆路友军,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刘铭传也因此成为一位威名远播海内外的民族大英雄。
台湾保卫战胜利后,清朝政府于1885年正式下诏将台湾由福建省的一个道上升为台湾省,并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省巡抚。此后,刘铭传一直在台湾任巡抚长达6年之久,直到1891年因病退休回乡。
刘铭传在任期间,对台湾实行了大量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巩固海防和加强建设2个方面。他先整理台湾的军备,重建了有关炮台,安装了新型大炮,购买新式枪支弹药武装守台军队。在军队建设上,他提出了"辟全台自有之利,养全台自守之兵"的思想。刘铭传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在台湾首先开始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改革实践。他在台湾设立了机械局、电报局、邮政局、抚垦总局、煤务局、铁路总局,修建了台湾最早的铁路,接通了连接台湾与福建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发行邮票。他在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外,还设立招商局,专门负责引进外资事宜,成为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先驱。刘铭传还注重台湾教育改革和人才的培养,他执政期间,举办了在台湾本岛进行的首次科举考试(乡试),为台湾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刘铭传在台湾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台湾近代化的基础,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近代台湾资本主义开发的先驱者"。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年底,刘铭传在故乡肥西刘新圩(今属安徽省六安市)病逝,终年60岁。他的著述有《刘壮大肃公奏议》、《盘亭小录》、《大潜山房诗抄》、《大潜山房诗抄补遗》等流传于世。
2
刘铭传(一八三六~一八九六),安徽合肥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刘铭传系贫农、地方游勇出身,因协助平定太平天国、“捻乱”而投入湘军、淮军,转而成为地方团练领袖,并开始接触西学及洋务运动新知识分子,思想转倾向改良主义;后又在抗法保台一战中闻名,成为著名的军事将领,并因而介入台湾建省与洋务运动,成为台湾建省后首任巡抚,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
一八八五年台湾建省,成为满清帝国的第二十个行省。刘铭传因中法战争保台有功,被派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在台的六年任内,他大刀阔斧扩展各项现代化建设,包括军事、制度、教育、交通各层面的改革,希望以“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以一岛基国之富强”。重要建设如下:
一、兴建铁路:台北到基隆的铁路于一八八七年动工,一八九一年完工通车,两年后延伸到新竹,这是中国第一条官办且运客的铁路。
二、架设电报:从南到北普遍设立电报线,当时主要城市如嘉义、台南、彰化、新竹、台北、基隆都已设有电报局,电报总局则设在台北。并完成台北经淡水到福州的电报线架设。
三、设立邮局:参考中国海关邮政的例子,在台北设立台湾邮政总局,于全省各地广设邮局,并订下局寄路线与送信时间。
四、设立电灯:从国外引进蒸汽碾路机,将台北城街道碾平,铺上石块或石板,于石板街道上架电线杆装路灯,改善台北城的夜间照明。
五、设新式学堂:于台北大稻埕六馆街创西学堂,除教授中国经史文字外,还包括英、法、德文、史地、测算、数学等,这是台湾第一个新式学堂;另于大稻埕建昌街设电报学堂,以培训电报发送及业务人才。
六、财政改革:将获利高的硫磺与樟脑两项生产事业,划为国营事业并实施公卖制度。
另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做丈田清赋的工作,结果台湾田地面积从赋前七万余甲,增加了四倍,共约三十万甲,税收也增加大约三倍。设官银局造银币,每年数十万两,这是台湾自造银元之始。
刘铭传驻台虽仅六年时间,但他锐意推动各项新式改革措施,健全财政制度,使台湾在现代化建设奠下良好的基础。部份人士认为台湾有今天的经济成就,应归功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与建设,殊不知刘铭传才是居功厥伟,台湾现代化的推动者。(来源:台湾政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