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内容、原则,家庭
学习心理辅导、性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升学和择业心理辅导,预防和矫正孩子的不良情绪、自卑
心理、胆怯心理、烦恼问题、坏脾气问题、孤僻性格等。大量的实事说明,孩子离家出走、产生自杀倾
向、性格孤僻、脾气坏等不良问题的产生,都与家庭、学校不良教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问题就是出
在我们不懂得孩子心理特点,不能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和相处,总是用我们的想法
去替代孩子。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掌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知识,掌握家
庭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和矫正孩子不良心理的基本方法。
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主要因素:家庭的爱和温暖!
关爱缺乏: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守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这就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名词“留守孩”。随着外出打工者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孩”现象日益突显,其身心健康问题也开始受到一些教育和健康工作者的关注。
2002年暑假,湖北大学心理系严梅福教授曾指导该校教育学院和心理卫生协会的7名大学生,对湖北某中学250名有过半年以上“留守”经历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对于“留守”生活或多或少不适应;16.6%的孩子“有过被遗弃的感觉”;12.3%的小孩有困难、困惑不知向谁倾诉;6.5%的孩子称之为“一段痛苦的经历”。就此,笔者采访了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所长钟燕主任医师。
钟燕说,农村的健康观念及保健措施本来就落后于城市,而“留守孩”年龄多在15、16岁以下,正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代养人多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农村的老人所受教育有限,缺乏科学常识,父母又长期不在身边,难以给孩子必要的教育和科学的指导,因而“留守孩”可能出现一些身心方面的问题。钟燕认为,目前,主要有三大问题困扰“留守孩”的健康成长。
首先是缺乏有效的约束管教。老人们往往习惯于迁就、溺爱孩子,家庭约束力差,使得部分孩子任性、自私,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此时如果没有人正确引导,结伴的“留守孩”就易滋生一些坏习惯,如吸烟饮酒、厌学辍学、游手好闲、赌博等,甚至走向犯罪。
另外,父母不在身边,看管人对孩子的照顾属于粗放型,有些老人年纪大,缺乏必要的科学常识,尤其是暑假期间,学校也无法照管学生,导致意外伤害增多。近年来,农村时常发生孩子被狂犬咬伤以致身亡和溺水身亡事件,农村小女生受到性侵犯的事情也屡见报端,这些大都与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严格、细致的看管以及必要的教育有关。
其次,老人们对孩子易满足于吃饱穿暖,很少有科学抚养的观念,普遍缺少保健防病意识。钟燕所长说,前一段时间的“大头娃”事件,大部分受害者就都在农村。由于年轻母亲外出打工,一些不能接受母乳喂养的婴儿,其喂养就交给了家中的老人,老人受家中经济及自身鉴别能力的限制,很可能挑选一些价格低廉的奶粉,其中就不乏有劣质奶粉,而当孩子吃了劣质奶粉出现头大面圆时,甚至还有人误认为是营养充足,长得结实;另一方面,有些老人喜欢沿用民间的一些不科学的喂养方法,用麦乳精之类给孩子补充营养,这样易造成孩子营养失调。老人们很少有带孩子定期体检的习惯,对孩子有疾病难以及时发现征兆,有些孩子甚至连计划免疫也没有按时完成,这些都可能给健康留下隐患。
第三,父母与子女长期分开,不能有效进行亲子交流,钟燕认为,这是影响“留守孩”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也是最常见的问题。很多“留守孩”与父母每年就见1至2次,有的甚至几年才一次。对于处于幼儿期和成长期的孩子来说,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会产生“分离性焦虑”,反复如此,孩子易出现情感情绪异常,如忧郁、胆怯、孤僻、喜欢独处、优柔寡断、冷漠,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等。所有这些心态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强调的是,农村很多年轻的父母自身都没意识到父母亲情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回家时,对孩子往往习惯于用金钱或物质来补偿,与子女之间缺少情感交流。研究表明,父母离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的“关爱缺乏”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阴影越深。而青少年犯罪、自杀与家庭关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
钟燕说,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留守孩”在行为习惯、性格特征、思想品德、学习状况等诸多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差异,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留守孩”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不是单纯靠医学或教育的手段和个人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而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要意识到精神方面的关爱和物质一样重要,如果条件许可,应尽可能将孩子带在身边或尽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或者通过电话、写信与孩子进行一些沟通、交流;同时也要加强与抚养人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尽可能的条件。
参考资料:http://paper.sznews.com/n1/ca1093151.htm
1、合理膳食;
2、多运动、多游戏;
3、良好的家庭氛围;
4、爱的得当、得法;
5、家长要以身作则。
和谐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