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口水,书面语称为流涎,大多属正常生理现象。婴儿在4个月左右时,从吃母乳渐渐过渡到吃一些辅食,由于食物对神经、唾液腺的刺激会使口水分泌增多。至6至7个月时,婴儿乳牙萌出,刺激三叉神经也会增加口水分泌。加上小儿口腔容量小,不会吞咽、调节口腔内的口水,于是积储后会自然流出。随着月龄的增大及牙齿的逐渐萌出,流涎会自行中止,一般不需要治疗。
如果孩子长大了还流口水,则有可能是神经或内分泌方面发育不好,或口腔内有炎症以及消化不良等,必须进行诊治。中医对小儿流涎症有独到的经验,这里介绍二则简便验方:
(1)淡菜20克,西瓜皮50克,放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至150毫升,去渣,加入冰糖24克溶化,凉后即可随意服用。每日1至2剂,连服7至10日。
(2)青果10克,石斛15克,灯心草2克,生地15克,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再与雪梨汁50毫升混合,每日服1次,连用7至10天。
要长牙了就会流口水
口腔内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大涎腺(唾液腺)和无数个分布在唇、颊、腭、口底粘膜的小唾液腺。这些唾液腺每天24小时都在工作,分泌涎液(粘液和浆液),流入口腔后统称唾液,俗称口水。它含有蛋白质、淀粉酶和各种无机盐等,是一种具有帮助消化、滋润粘膜、冲洗口腔、抑菌消炎作用的消化液。正常成年人一昼夜约分泌口水1000-1500ml,但一般人为什么不流口水呢?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们自主或不自主地把口水咽下肚了,不会流到口腔外。新生儿呢,因为只吃奶或流质,加上唾液腺还不发达,分泌的唾液较少,所以也很少流口水。但出生4-5个月后,饮食中逐渐补充了含淀粉等的食物,这些食物能刺激唾液腺,使唾液分泌明显增加,加上婴幼儿的口腔小而浅,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健全,不会用吞咽动作来调节口水,因此口水多了就自然往外流。另外,不少婴幼儿都喜欢将手指头、橡皮奶头等放入嘴里吮吸,也会刺激唾液腺分泌,使口水增多,造成流口水。还有,婴幼儿长到6-7个月时,乳牙开始萌出,小牙顶出牙龈向外长,引起牙龈组织轻度肿胀不适,刺激了牙龈上的神经,使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所以,有经验的爷爷、奶奶看到自己的小宝宝流口水了,常会带着神秘而喜悦的表情告诉人家,我的小孙孙快长牙了。上述情况都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在流口水期间,少吃辛辣、酸、甜等刺激性食物,并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就无需特殊处理了。
但是,也有一些小孩流口水是不正常的。常是由于损伤、炎症、病变引起。例如:
1、颌面部外伤,口腔粘膜受损、破溃、发炎或烂牙等病变,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多,也会流口水。有的还带有黄色或淡红色粘液,有臭味,这时应到口腔科诊治。
2、孩子伤风、感冒、鼻塞、呼吸不畅时,常用嘴呼吸,口水就会从口角流出。
3、胎儿在出生时用产钳,损伤了面神经,使其功能不全。这种轻微的面瘫,平时不易察觉,但在熟睡时,口面部肌肉松瘫,颞下颌关节松弛,出现不自主的张口睡觉,使口水外流。
4、孩子患有中枢性疾病,如癫痫小发作患儿,常在夜间睡眠时发病,由于发作时症状轻微,不典型,故常以睡眠时流口水为主要症状。
5、还有些孩子,因大脑发育不良、智力发育不全或有内分泌系统病变,出可表现为流口水。这时应到小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