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黄梅戏的唱腔由主调和花腔两类曲调组成,它们均是在黄梅采茶戏原唱腔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过去没有弦乐伴奏,曾称打锣腔、哦嗬腔等,解放后加入弦乐伴奏。黄梅戏剧目十分丰富,它也是在黄梅采茶戏传统剧目“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基础上构建的。其中《天仙配》(原名《董永卖身》)、《女附马》(原名《双救主》)、《小辞店》、《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则是百余年来久演不衰的黄梅戏精萃。建国后,黄梅戏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仅黄梅县现有黄梅戏专业剧团1个,半职业剧团23个,村级业余剧团161个,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发展黄梅戏事业,黄梅县委、县政府每2—3年就要举办一次常规性的黄梅戏艺术节,省文化厅和黄冈市也相应定期举办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有力地促进了黄梅戏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创作演出了《羊入虎口》、《於老四与张二女》、《邢绣娘》、《未了情》、《双下山》、《离巢凤》、《守护真情》、《兑现》等优秀剧目,涌现出了乐柯记、王艺修、胡亚莎、易春华、吕金姣、杨俊、张辉、周洪年、黄东风、王慧君等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演员。剧团曾数度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杨尚昆等作专场演出及多次晋京演出,并荣获领导、文化部的高度赞赏和鼓励。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
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 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湖北没有该戏。
黄梅戏介绍
据黄梅县志记载,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前身是从从唐朝的采茶歌演变而来,后来结合黄梅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渐成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广为流行。目前,黄梅戏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逐渐走上职业演出的道路。近年来,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艺术上有了新的提高,影响进一步扩大,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
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
发展的很好,很有前途
发展的很好,很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