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多种炎性细胞的参与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支气管哮喘的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即哮喘病人对各种激发因子反应性增高,引起气道狭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属于中医“哮病”范畴,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如果忽视治疗,可以伴随终身。大部分哮喘患者都存在过敏现象或者有过敏性鼻炎,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发病前兆会有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眼痒、流泪等症状。哮喘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表现为热哮。若哮喘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表现为脾肾阳虚或肺肾阴虚。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绝大部分患者都表现为脾肾阳虚的症候,有极少数肺肾阴虚的患者,也合并有脾肾阳虚的症候。
丹溪云“哮喘专主于痰”,“痰”是人体内津液不归正化而变生的病理产物,既可因病而生,也可因停积致病,是导致多种疾病的病理因素,故现今称之为第二病因。然深究之,毕竟“痰非病本,乃病之标,必有所以致之者”,痰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宿根”,因各种诱因而诱发。古人云:“肾为生痰之本,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形象地说明了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是造成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而脾肾阳虚,特别是肾阳的衰惫则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病因,“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是本病的主要特点,所以健脾化痰、温肾纳气是本病治本的大法。
参考资料:http://special.fh21.com.cn/ill/xiaoc/
中医如何治疗哮喘病?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主要由于伏痰内阻,肺气不利所致,此病有寒、热、虚之别,寒证较多。又哮病久发不已,常致肾阳不振,水泛为痰,或阴虚火升,灼液成痰。冷哮较常见,其症呼吸急促,喉间痰鸣,痰清而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脉象浮紧,治宜温肺散寒、豁痰利窍,费氏鹅梨汤主之。方用杏仁、苏子、蒌仁各9g,半夏9g,橘红4 5g, 茯苓9g,梨汁一杯冲入,钟乳石12g,麻黄6g,桑皮9g,当归6g,水煎。按:本方用杏苏、二陈加桑皮降气豁痰,麻黄发表散寒,梨汁甘寒润肺,钟乳石甘温助阳,当归和血。全方以攻邪为主,但攻中寓补,以祛寒为主,但温中有润,配合精妙,宜于寒证。平肝降逆理气豁痰法治喘逆咯痰不顺,舌苔黄腻。方用 : 川贝6g,杏仁9g,半夏9g,化橘红4 5g,竹沥30g,生姜汁10滴,旋覆花6g,紫石英12g,西洋参6g ,蛤蚧尾6g,白蒺藜9g,丝瓜络6g,水煎。此病肺肾双亏,故以西洋参补肺气,蛤蚧纳肾气,又用杏、贝、夏、陈、竹沥、旋覆花、石英等清热豁痰以治标,立方工稳,用于热哮之虚证,有一定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