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将军与《长征组歌》
肖华,江西籍的三位上将之一,以文韬武略勇冠全军、闻名遐迩。让他的英名长留人间的,不仅是“红小鬼”的大器早成,还有他那史诗般的光辉篇章—————《长征组歌》。
1916年,肖华出生在江西兴国县东街肖屋村一个贫苦的工人家里。14岁的肖华参加了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横溢的才华,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将军诗人。肖华的名字,是与60年代他创作的轰动一时的《长征组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西子湖畔不眠夜
1964年2月,肖华患了肝炎。正是这一原因,肖华才有闲暇来到人间天堂杭州市的西子湖畔养病。景色如画的西湖深深触动这位才子的心思。由于肖华过去经常写些诗歌和歌词,是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一些文艺界的同志在红军长征30周年纪念活动前夕,多次约他写些有关长征的作品。肖华便利用养病的时间,用文艺作品的形式,对长征来一次集中的概括和总结。为了歌颂长征的伟大胜利,歌颂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英明领导,歌颂艰苦奋斗、英勇卓绝的革命英雄主义,为了缅怀在长征途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为了教育人民和子孙后代,他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极大的创作热情,以抱病之躯,毅然开始了以长征为主题的诗歌创作。这是他文学创作的一次“长征”!
当这一创作理念涌上心头后,肖华就开始进入一种诗人的创作境界。这期间,他住的那座小楼里,灯火长明。他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连续十余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脑海里总是映现出长征的一幕幕战斗场面。为了用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来真实反映长征这一人间奇迹,肖华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步骤地进行着艰苦的构思。他把自己的感情和精力全部倾注到了创作之中。他学习了毛泽东的有关著作,以此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他还认真阅读了毛泽东有关长征的一些诗词,刘伯承元帅的《回顾长征》和许多老同志的回忆录,极大地丰富了创作素材。他还广泛浏览古今诗词,学习锤炼语言和推敲韵律。经过反复思考,他最后确定采用一种新的体例,即“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就是每段诗歌用四个三字句,八个七字句共12行68字组成,押一个统一的韵脚。
热泪拌墨出奇章
他早晚漫步在西湖边上,回想革命胜利得来的不易,往事一桩桩涌上心头,仿佛回到了30年前的长征岁月之中……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眼看就要落入敌人的手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生活和战斗多年的“老家”中央苏区,进行长征了。离别,是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痛苦。苏区人民留恋自己的军队,红军也舍不得鱼水之情的苏区人民。尽管红军转移是在夜间的秘密行动,但还是被根据地的群众发觉了。群众流着眼泪,争相前来送别亲人。于都河的浮桥两岸,人山人海,一望无边。无数的火把宛如千万条火龙在蜿蜒行进,成千上万的苏区老表从四面八方涌到渡口送别红军。有的送茶水,有的送草鞋、布鞋、斗笠、雨伞,有的帮助挑担子,还有很多群众含泪高唱送别红军出征的歌曲。老乡们深情地喊道:“红军呀,你们千万要回来啊!”红军战士们则坚定地回答:“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回来的!”这是深情惜别!这是生离死别!红军离开后,多少留守的红军、革命群众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瞿秋白、刘伯坚、毛泽覃等一大批党的中坚力量和红军将领,无数革命群众,都被敌人残酷杀害。长征的告别,是多么刻骨铭心呀!但是,为了革命的胜利,只能暂时离开“老家”实行战略转移。具有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红军,是一定会胜利的。想到此,一段歌词涌上心头: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告别》的成功创作,给肖华带来更大的创作热情,转而进入《突破封锁线》的创作。肖华的思绪又回到了突围之中……
《突破封锁线》又创作成功: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固陂新田打胜仗。佯攻汝城占宜章,跨过潇水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围追堵截奈我何,数十万敌空惆怅!
就这样,一段段痛苦的回忆,一阵阵激情的创作,感动的泪水,拌着深情的笔墨,一组悲壮感人的《长征组诗》跃然纸上。《进遵义》、《入云南》、《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会师献礼》、《誓师抗日》等12段歌词先后创作出来。肖华用毛泽东的一句诗句为名,将组诗取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肖华终于完成了气势磅礴、令人振奋的《长征组诗》的创作。当时的写作情形,用肖华自己的话来描述,是再生动不过了。他说:“我写长征组歌,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想起长征中的艰难困苦,牺牲了那么多的好同志,怎么能不难过呢?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终于历尽艰险,战胜敌人,三大红军在陕北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想起这些,又怎么能不高兴呢?难过、高兴,都会使人流泪的。”
长征组诗到组歌
长征组诗,是肖华的一个伟大创造。它以全面翔实的历史素材,深刻厚重的思想内涵,凝炼明快的笔调风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长征这一历史画卷和人间伟大的奇迹,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1965年7月1日,《解放军报》全文发表了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解放军文艺》7月刊也予以登载。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专业创作人员为长征组诗精心谱了曲,使之成为《长征组歌》。组歌分别运用了红军传统歌曲和江西采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川江号子、陕北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族民歌的曲调,结合长征的主题,塑造了鲜明的音乐形象。这是对长征组诗的一次再创作。这些曲调,配之以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艺术变化,收到了十分好的艺术表现效果。《长征组歌》先在天津预演,8月1日建军节在北京正式演出。连续演出30余场,观众踊跃,反映强烈。随后在全国各地公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男女老少争相传唱。一时间,唱组歌、忆红军、学英雄、讲传统蔚为风气。当时的报刊评论一致认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一部反映长征的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它成功地体现了长征的精神,表现了长征的伟大气魄,反映出有了毛泽东的英明领导,才有长征的胜利,才有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史实。它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起到了鼓舞斗志、激发战斗热情的积极作用。
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将《长征组歌》拍成了电影,使之更为广泛地流传于世。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人们淡忘,它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肖华将军的传世杰作,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摘自《广东党史》
肖华,江西籍的三位上将之一,以文韬武略勇冠全军、闻名遐迩。让他的英名长留人间的,不仅是“红小鬼”的大器早成,还有他那史诗般的光辉篇章—————《长征组歌》。
1916年,肖华出生在江西兴国县东街肖屋村一个贫苦的工人家里。14岁的肖华参加了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横溢的才华,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将军诗人。肖华的名字,是与60年代他创作的轰动一时的《长征组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西子湖畔不眠夜
1964年2月,肖华患了肝炎。正是这一原因,肖华才有闲暇来到人间天堂杭州市的西子湖畔养病。景色如画的西湖深深触动这位才子的心思。由于肖华过去经常写些诗歌和歌词,是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一些文艺界的同志在红军长征30周年纪念活动前夕,多次约他写些有关长征的作品。肖华便利用养病的时间,用文艺作品的形式,对长征来一次集中的概括和总结。为了歌颂长征的伟大胜利,歌颂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英明领导,歌颂艰苦奋斗、英勇卓绝的革命英雄主义,为了缅怀在长征途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为了教育人民和子孙后代,他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极大的创作热情,以抱病之躯,毅然开始了以长征为主题的诗歌创作。这是他文学创作的一次“长征”!
当这一创作理念涌上心头后,肖华就开始进入一种诗人的创作境界。这期间,他住的那座小楼里,灯火长明。他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连续十余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脑海里总是映现出长征的一幕幕战斗场面。为了用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来真实反映长征这一人间奇迹,肖华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步骤地进行着艰苦的构思。他把自己的感情和精力全部倾注到了创作之中。他学习了毛泽东的有关著作,以此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他还认真阅读了毛泽东有关长征的一些诗词,刘伯承元帅的《回顾长征》和许多老同志的回忆录,极大地丰富了创作素材。他还广泛浏览古今诗词,学习锤炼语言和推敲韵律。经过反复思考,他最后确定采用一种新的体例,即“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就是每段诗歌用四个三字句,八个七字句共12行68字组成,押一个统一的韵脚。
热泪拌墨出奇章
他早晚漫步在西湖边上,回想革命胜利得来的不易,往事一桩桩涌上心头,仿佛回到了30年前的长征岁月之中……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眼看就要落入敌人的手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生活和战斗多年的“老家”中央苏区,进行长征了。离别,是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痛苦。苏区人民留恋自己的军队,红军也舍不得鱼水之情的苏区人民。尽管红军转移是在夜间的秘密行动,但还是被根据地的群众发觉了。群众流着眼泪,争相前来送别亲人。于都河的浮桥两岸,人山人海,一望无边。无数的火把宛如千万条火龙在蜿蜒行进,成千上万的苏区老表从四面八方涌到渡口送别红军。有的送茶水,有的送草鞋、布鞋、斗笠、雨伞,有的帮助挑担子,还有很多群众含泪高唱送别红军出征的歌曲。老乡们深情地喊道:“红军呀,你们千万要回来啊!”红军战士们则坚定地回答:“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回来的!”这是深情惜别!这是生离死别!红军离开后,多少留守的红军、革命群众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瞿秋白、刘伯坚、毛泽覃等一大批党的中坚力量和红军将领,无数革命群众,都被敌人残酷杀害。长征的告别,是多么刻骨铭心呀!但是,为了革命的胜利,只能暂时离开“老家”实行战略转移。具有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红军,是一定会胜利的。想到此,一段歌词涌上心头: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告别》的成功创作,给肖华带来更大的创作热情,转而进入《突破封锁线》的创作。肖华的思绪又回到了突围之中……
《突破封锁线》又创作成功: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固陂新田打胜仗。佯攻汝城占宜章,跨过潇水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围追堵截奈我何,数十万敌空惆怅!
就这样,一段段痛苦的回忆,一阵阵激情的创作,感动的泪水,拌着深情的笔墨,一组悲壮感人的《长征组诗》跃然纸上。《进遵义》、《入云南》、《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会师献礼》、《誓师抗日》等12段歌词先后创作出来。肖华用毛泽东的一句诗句为名,将组诗取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肖华终于完成了气势磅礴、令人振奋的《长征组诗》的创作。当时的写作情形,用肖华自己的话来描述,是再生动不过了。他说:“我写长征组歌,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想起长征中的艰难困苦,牺牲了那么多的好同志,怎么能不难过呢?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终于历尽艰险,战胜敌人,三大红军在陕北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想起这些,又怎么能不高兴呢?难过、高兴,都会使人流泪的。”
长征组诗到组歌
长征组诗,是肖华的一个伟大创造。它以全面翔实的历史素材,深刻厚重的思想内涵,凝炼明快的笔调风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长征这一历史画卷和人间伟大的奇迹,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1965年7月1日,《解放军报》全文发表了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解放军文艺》7月刊也予以登载。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专业创作人员为长征组诗精心谱了曲,使之成为《长征组歌》。组歌分别运用了红军传统歌曲和江西采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川江号子、陕北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族民歌的曲调,结合长征的主题,塑造了鲜明的音乐形象。这是对长征组诗的一次再创作。这些曲调,配之以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艺术变化,收到了十分好的艺术表现效果。《长征组歌》先在天津预演,8月1日建军节在北京正式演出。连续演出30余场,观众踊跃,反映强烈。随后在全国各地公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男女老少争相传唱。一时间,唱组歌、忆红军、学英雄、讲传统蔚为风气。当时的报刊评论一致认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一部反映长征的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它成功地体现了长征的精神,表现了长征的伟大气魄,反映出有了毛泽东的英明领导,才有长征的胜利,才有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史实。它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起到了鼓舞斗志、激发战斗热情的积极作用。
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将《长征组歌》拍成了电影,使之更为广泛地流传于世。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人们淡忘,它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肖华将军的传世杰作,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摘自《广东党史》
肖华将军与《长征组歌》
肖华,江西籍的三位上将之一,以文韬武略勇冠全军、闻名遐迩。让他的英名长留人间的,不仅是“红小鬼”的大器早成,还有他那史诗般的光辉篇章—————《长征组歌》。
1916年,肖华出生在江西兴国县东街肖屋村一个贫苦的工人家里。14岁的肖华参加了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横溢的才华,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将军诗人。肖华的名字,是与60年代他创作的轰动一时的《长征组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西子湖畔不眠夜
1964年2月,肖华患了肝炎。正是这一原因,肖华才有闲暇来到人间天堂杭州市的西子湖畔养病。景色如画的西湖深深触动这位才子的心思。由于肖华过去经常写些诗歌和歌词,是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一些文艺界的同志在红军长征30周年纪念活动前夕,多次约他写些有关长征的作品。肖华便利用养病的时间,用文艺作品的形式,对长征来一次集中的概括和总结。为了歌颂长征的伟大胜利,歌颂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英明领导,歌颂艰苦奋斗、英勇卓绝的革命英雄主义,为了缅怀在长征途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为了教育人民和子孙后代,他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极大的创作热情,以抱病之躯,毅然开始了以长征为主题的诗歌创作。这是他文学创作的一次“长征”!
当这一创作理念涌上心头后,肖华就开始进入一种诗人的创作境界。这期间,他住的那座小楼里,灯火长明。他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连续十余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脑海里总是映现出长征的一幕幕战斗场面。为了用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来真实反映长征这一人间奇迹,肖华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步骤地进行着艰苦的构思。他把自己的感情和精力全部倾注到了创作之中。他学习了毛泽东的有关著作,以此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他还认真阅读了毛泽东有关长征的一些诗词,刘伯承元帅的《回顾长征》和许多老同志的回忆录,极大地丰富了创作素材。他还广泛浏览古今诗词,学习锤炼语言和推敲韵律。经过反复思考,他最后确定采用一种新的体例,即“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就是每段诗歌用四个三字句,八个七字句共12行68字组成,押一个统一的韵脚。
热泪拌墨出奇章
他早晚漫步在西湖边上,回想革命胜利得来的不易,往事一桩桩涌上心头,仿佛回到了30年前的长征岁月之中……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眼看就要落入敌人的手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生活和战斗多年的“老家”中央苏区,进行长征了。离别,是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痛苦。苏区人民留恋自己的军队,红军也舍不得鱼水之情的苏区人民。尽管红军转移是在夜间的秘密行动,但还是被根据地的群众发觉了。群众流着眼泪,争相前来送别亲人。于都河的浮桥两岸,人山人海,一望无边。无数的火把宛如千万条火龙在蜿蜒行进,成千上万的苏区老表从四面八方涌到渡口送别红军。有的送茶水,有的送草鞋、布鞋、斗笠、雨伞,有的帮助挑担子,还有很多群众含泪高唱送别红军出征的歌曲。老乡们深情地喊道:“红军呀,你们千万要回来啊!”红军战士们则坚定地回答:“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回来的!”这是深情惜别!这是生离死别!红军离开后,多少留守的红军、革命群众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瞿秋白、刘伯坚、毛泽覃等一大批党的中坚力量和红军将领,无数革命群众,都被敌人残酷杀害。长征的告别,是多么刻骨铭心呀!但是,为了革命的胜利,只能暂时离开“老家”实行战略转移。具有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红军,是一定会胜利的。想到此,一段歌词涌上心头: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告别》的成功创作,给肖华带来更大的创作热情,转而进入《突破封锁线》的创作。肖华的思绪又回到了突围之中……
《突破封锁线》又创作成功: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固陂新田打胜仗。佯攻汝城占宜章,跨过潇水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围追堵截奈我何,数十万敌空惆怅!
就这样,一段段痛苦的回忆,一阵阵激情的创作,感动的泪水,拌着深情的笔墨,一组悲壮感人的《长征组诗》跃然纸上。《进遵义》、《入云南》、《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会师献礼》、《誓师抗日》等12段歌词先后创作出来。肖华用毛泽东的一句诗句为名,将组诗取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肖华终于完成了气势磅礴、令人振奋的《长征组诗》的创作。当时的写作情形,用肖华自己的话来描述,是再生动不过了。他说:“我写长征组歌,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想起长征中的艰难困苦,牺牲了那么多的好同志,怎么能不难过呢?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终于历尽艰险,战胜敌人,三大红军在陕北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想起这些,又怎么能不高兴呢?难过、高兴,都会使人流泪的。”
长征组诗到组歌
长征组诗,是肖华的一个伟大创造。它以全面翔实的历史素材,深刻厚重的思想内涵,凝炼明快的笔调风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长征这一历史画卷和人间伟大的奇迹,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1965年7月1日,《解放军报》全文发表了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解放军文艺》7月刊也予以登载。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专业创作人员为长征组诗精心谱了曲,使之成为《长征组歌》。组歌分别运用了红军传统歌曲和江西采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川江号子、陕北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族民歌的曲调,结合长征的主题,塑造了鲜明的音乐形象。这是对长征组诗的一次再创作。这些曲调,配之以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艺术变化,收到了十分好的艺术表现效果。《长征组歌》先在天津预演,8月1日建军节在北京正式演出。连续演出30余场,观众踊跃,反映强烈。随后在全国各地公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男女老少争相传唱。一时间,唱组歌、忆红军、学英雄、讲传统蔚为风气。当时的报刊评论一致认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一部反映长征的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它成功地体现了长征的精神,表现了长征的伟大气魄,反映出有了毛泽东的英明领导,才有长征的胜利,才有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史实。它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起到了鼓舞斗志、激发战斗热情的积极作用。
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将《长征组歌》拍成了电影,使之更为广泛地流传于世。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人们淡忘,它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肖华将军的传世杰作,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