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譜 (淨) 演員的臉上畫著五言六色的圖案,到底有什麼功能與用處?
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妝就像面具,每一種面具代表某一個角色的特質,因為這層意義所以被稱為「臉譜」,相當於化妝規律。臉譜的來源傳說有好幾種版本,最早的記錄是「周禮」中的一段關於表演神怪故事的描述:「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可以想像古人把神怪樣貌畫在皮革,然後戴在臉上當作面具表演著神鬼劇情的情況嗎? 後來,出現與面具相關的故事是「蘭陵王」,據說北齊時代的蘭陵王擁有高超的膽識與武功,但他覺得面貌太秀氣不足以嚇退敵人,於是每回上陣前都要戴著看起來令人害怕的面具;北齊人把蘭陵王戴面具作戰的英勇行為編成表演戲舞。這種面具稱為「大面」或「代面」。
中國戲劇表演用的面具-「臉譜」一直在改變,造型也越來越豐富,並且有特定的規範,「一人一面」;戲曲人物臉譜沒有重複,因此數量相當多。 先就「淨」的臉譜基礎介紹起。
「淨」,又稱「花臉」,因為臉上總是畫得花花的。淨的臉譜基礎建立在臉色與臉型;就臉型來分類,大約有整臉、六分臉、三塊瓦、和尚臉、太監臉、十字門、碎臉、花臉、無雙臉、歪臉、破臉、尖臉、元寶臉、腰子臉、豆腐臉、棗核臉、精靈臉、隨意臉等。就臉色來分,可分為紅臉、粉紅臉、紫臉、黑臉、油白臉、藍臉、黃臉、綠臉、青臉、金臉、銀臉、赭臉、灰臉等。
臉譜的勾畫重點有以下幾個部位:眉、眼窩、腦門、鼻窩、嘴形等。每一種勾畫圖案代表人物外貌特徵或性格象徵,例如「包拯」(包青天),腦門上畫了月牙,稱為「月形腦門」,月亮又稱為「太陰」,暗示包公能夠穿梭陰陽界去判案主持公理與正義。
臉型的演變較複雜,例如:「整臉」,完整的臉型,沒有其他花紋只有腦門與眉型,屬於最早期的臉譜,勾畫整臉的人物通常既正派、身份地位又高,像是「關羽」、「包拯」….等。從「整臉」變化出「三塊瓦」,重點在把眉、眼、鼻的勾畫部位加寬、加長,臉型被分成三個部分,戰國時代的「廉頗」、三國時代的「姜維」、「龐統」等人都是屬於這種臉型。從「三塊瓦」的基本上又變化出「碎臉」、「花臉」等臉型,這二種臉型勾畫著繁複的花紋不太容易分辯,簡單的分法以顏色來區分,只要是腦門與臉頰的主要顏色一樣就是「碎臉」,如果不一樣便是「花臉」,像「天門陣」戲裡的「焦贊」、「孟良」屬於「花臉」。再說個「精靈臉」,這類臉譜勾畫不像神仙臉那麼莊嚴,但也不像妖怪,一般以外型來設計臉上的圖案,代表人物有「孫悟空」、「金錢豹」…等。
臉色透露了戲劇人物的性格特質,例如紅色表示忠勇、耿直;黑色表示粗獷而善良或者面貌較醜;白色表示奸詐狡猾;藍色表示個性兇悍又工於心計;黃色表示陰險狡詐;綠臉則是表示個性暴躁而使臉色發青。
参考资料:http://w90.bengzi.org.tw/d_side/right-d1-1a.htm
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