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感冒的治法与主治方剂有哪些?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脾肾阳虚感冒治则为温补脾肾,解表散寒。

主治方剂选用如下:

(1)再造散 本方原为阳虚不能作汗的外感证而设,随后沿为阳虚感冒的代表方剂之一。方中人参、黄芪温补脾胃之气;附子峻扶脾肾之阳;羌活、防风、川芎、细辛发散在表之风寒;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为桂枝汤方药,有调和营卫,解表祛邪的功能。诸药合用,具有温补脾肾,散寒解表的作用。夏日遇此证,可加知母、石膏,冬日不必加。

(2)真武汤 本方是《伤寒论》中温阳(脾与肾)化水的代表方剂。虽然论中原文并未点明治疗阳虚感冒,但分析论中有关条文并结合临床实践,真武汤证的典型反应应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外感病汗出不解,仍发热,出现阳虚水泛之征;②肾阳虚复感外邪,水气四溢;③素有脾肾阳虚,外感风寒,出现水湿停泛胃肠之征;④心阳不足复受外邪,出现水气凌心之征。由此可见,脾肾阳虚感冒用真武汤治疗是无庸置疑的,方中附子温肾壮阳为君;生姜温阳行水散寒为臣;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使寒水从下消散,芍药和营。全方共奏温阳固卫,温肾逐寒,健脾利水之功。

本方所治疗之感冒,应当是阳气虚弱无力抗邪外出的证候。其表现为虽发热而恶寒重,口虽渴而喜热饮,脉虽浮而无根。多见于老人或小儿。用之得当,确有转危为安的明显疗效。

(3)脾肾俱寒挟感方 本方是清代医家吴坤安“少阴新法”之一。“凡看伤寒热病,诊得六脉沉细,似寐非寐,皆属少阴见象。……如兼泄泻,邪在脾肾之间。”(见《伤寒指掌?少阴新法》)方中以干姜温阳散寒为君药,桂枝、紫苏辛温解表为臣药,佐以广皮、厚朴、山药、焦曲、茯苓健脾理气化湿,使以甘草调和药性。诸味配伍,具有温阳散寒、健脾、解表的功效。适用于脾肾俱寒挟感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大便泄泻,苔白舌嫩,而兼少阴脉症者。

血虚感冒的治法与主治方剂有哪些?答:脾肾阳虚感冒治则为温补脾肾,解表散寒.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