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是怎么回事?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药疹又叫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和粘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

引起药疹的药物很多,但较常见的有:抗生素类如青霉素;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解热镇痛类;催眠药与抗癫痫药如鲁米那;抗毒素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等,以及中药。

如何自测药疹,有哪些临床表现?

一般来说药疹可分为以下几种:

固定型药疹:可发生在孩子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口唇、口周、肛门,也可在手背、躯干发生。皮疹为圆形、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边界清楚,数目不多,重者有大疱出现,停药后3~5天消退,留下灰黑色色素沉着。如再次用药,在同样部位发病,皮疹更扩大,数目增加。这类药疹在服磺胺或解热止痛药发生。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发疹型药疹):

多由解热止痛、青、链霉素、磺胺药引起,可发生在孩子的任何部位或全身起疹,为针头到米粒大小的疙瘩,重时伴有紫癜,压之不退色;有的为小片红斑,相互融合。全身症状不重,停药后1~2周病情好转痊愈。

荨麻疹型药疹:为全身性风疙瘩,多少不定。

多型性红斑型药疹:对称分布在孩子四肢伸侧,躯干、口唇、口腔等处,为豌豆到蚕豆大小圆形、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境界清楚。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是严重的药疹,起病急,皮损为弥漫性紫红色斑片,斑片处大小不等松驰性水疱或糜烂面,或皮损经摩擦,脱落成剥露面,可波及全身。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严重的药疹。最初孩子皮损为麻疹或猩红热样,逐渐加剧,融合到全身弥漫性水肿,以面手足为重,经2周左右红肿减轻,皮肤脱屑。除固定药疹外,其它类型均可出现发烧、恶心、呕吐等全身不适。

总之,使用药物时应想到药物对人体有治疗作用,但也可产生过敏或毒性反应。

①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已经发生过敏药物反应,就应牢牢记住,如看病时应告诉医生,避免再次使用。

②家里常自备的药物,随便使用,易引起药疹。

③患病后,应对症下药,一种药能解决的,不用多种药;口服药能解决的不用注射药;这样既防止滥用药物,又减少药疹的发生。

④中草药也可引起药疹,请不要忽视。如已明确是服药后出现的皮疹,应立即停用可疑过敏药;家长应让小儿多喝水,重时静脉输液,同时加强营养及护理等。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