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是什么?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心理暗示是用间接的方法使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的心理过程。

案例一:

有一位女大学生,因为与男朋友关系恶化,突然对大学的生活失去记忆,声称自己正准备高考模拟考试,并且与高中老师打电话询问有关高考的情况。尽管周围人极力证明她却一直不接受。开学以后拒绝去大学。问她有关男朋友的事时,她说他们关系一直很好对分手之事全然没有记忆,而且说话时表情极为平静,好象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

案例二:

一位30岁的女士,因卵巢病变手术,虽然手术顺利,但术后感下肢麻木,不能动弹。回家卧床数周。左腿依然沉重,但右腿开始恢复。治疗半年后可下地扶拐杖行走,右腿基本如常。某日听到医生说:“半年不走,好腿也会瘫”,遂行走日渐感到吃力,终卧床不起,真的“瘫痪”。

案例分析:

这些都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心理暗示就是暗暗地、毫无疑问地相信别人所说的一切,或者毫不怀疑地相信自己所感到的一切,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强大的,因为人是十分情绪化的动物。一般讲,情绪化,好幻想、自我中心、女性、儿童与文化程度低的易接受暗示,心境困惑或健康情况不佳时易接受暗示。对某人有高度信仰或崇拜,那么你就越能接受他的暗示,所谓“诚则灵”就是这个道理。心理暗示,一把“双刃剑”

其实,心理暗示有正反两面结果。往往是你习惯于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就有愉快与沮丧、健康与疾病的不同结果。正常与异常心理暗示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看暗示的结局好不好;二是看暗示的内容是不是脱离实际。

“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大赛前提高运动员潜力暗示训练,教育过程中的鼓励肯定等都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形成人们期望的结局。

生活中不良心理暗示也比比皆是。例如平日里看到亲友因某疾病过世,就对身体的某些不适极为敏感,怀疑自己也得了亲友的病。药品广告的暗示有打“擦边球”现象,骗子行骗也常常利用人们的暗示心理,专家提醒,在别人问你简单的问题,如果你连续回答六个“是”,你可能被催眠了或者被骗了。

心理暗示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通常应用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但是在内科、牙科、妇产科及一些机能性疾病与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常常结合运用催眠疗法。

目前,暗示疗法尚无统一的定义,它可以理解为医生通过给患者的积极暗示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