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圆是何时修建的?是否是按照红楼梦书中所描述修建的?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大观园由六个“景区“拼合而成,已如上述。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对各景区的主要建筑、景致、和它们的相对位置作了详细的介绍。为加深读者的印象,我们不妨跟着贾政的游园路线,再绕园一周,看看曹雪芹是怎样对六个景区进行艺术概括的。

贾政等穿过石洞“曲径通幽处”以后: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 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林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 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桥上的亭子即沁芳亭,翠竹中的修舍即潇湘馆。

这是进入大观园后的第一个“景区”。结合书中其它描写,我们知道这里花木繁茂,溪水纵横,建筑之华丽,连元妃看了也深叹奢华过度。它是人间花柳繁华之地的缩影,贾府富贵风流的象征。因其位于大观园的前部,故命名为“园前区’。

从“园前区?转过斜阻的青山是“稻香区”,转过稻香区旁的山坡是另一批新的景点。计有:茶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笆蕉坞等。从景点的名称可以看出,这里是园主人观赏花卉的地方,‘是大观园里的后花园。我们把它叫作“花圃区”。

自“花圃区”沿盘山小道,攀藤俯树,翻越“大主山”,过朱栏折带板桥,迎面便是一座小小的庭院:

“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青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

这就是后来归宝钗居住的蘅芜苑。离蘅芜苑不远,是大观园的正殿和东西配楼等一组建筑(后文简称“省亲别墅”)。书中将这组建筑.描写得金碧辉煌,十分气派。只见它:

“崇阁巍峨,层楼高起, 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圩,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璃头……。只见正面出现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从上面的描写看,这组建筑的华丽程度,远远胜过园前区。它仿若天上的宫阙。因此,我们把这组建筑连同蘅芜苑一带,统称为“天上区”。

贾政等游览至此,适有人等着回话。对园内景色,便不能细看。于是一路行来:

“或请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

接着便进了怡红院,游览完怡红院,出后门,只见:

“院中满架蔷薇、宝相。转过花障,则见清溪前阻……。忽见大山阻路……。直由山脚边忽一转,便是干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

至此,贾政等游园乃告结束。

我们将白天上区至怡红院一片景区,命名曰,“寒塘区”;自怡红完院后门至大门一片景区,命名曰“葬花区”。

这样我们便跟随贾政游览完大观园的六个景区,还给它们命了名。它们的名称是:园前区、稻香区、花圃区、天上区、寒塘区和葬花区;

如果设想大门和“省亲别墅”在同一南北轴线上,根据贾政的游园路线,可画出各景区的相对位置图(如图)。

大观园景区相对位置图

除上面六个景区外,园内还有一个面积相当大的水池。书中没有正面写这个水池,但却多次暗示这个水池的存在和它的具体位置。

红楼梦第四十回至四十一回中说:贾母在缀锦阁摆宴,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

“贾母说:‘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不一时,只听得萧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采,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一曰“借着水音更好听”,又曰,“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可推知缀锦阁和藕香榭之间,有一片不小的水面。缀锦阁在天上区,藕香榭自当在天工区的对岸,相当于园前区的位置。亦即天上区与园前区之间,有一片不小的水面。

第七十六回中写道:园里有一座“洼而近水”的凹晶溪馆,“爱那浩月清波的”可以来此赏月;中秋之夜,黛玉、湘云来这里赏月时:

“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池)沿上一带竹栏棚接,直通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只听那(水中)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

这段文字说明,在凹晶溪馆近旁有一个很次的水池,水池的池沿和水面,都与那边藕香榭的池沿和水面相连。(凹晶溪馆属寒塘区)。

红楼梦称,“紫菱洲蓼溆一带”,可见两处相隔不远。紫菱洲上建有迎春院,是一个面积不小的水洲,水洲周围,也应有一片相当宽阔的水面。蓼溆一带属花圃区,与天上区相邻,故紫菱洲四周的水面与天上区前的水面是连通的。

天上区和园前区之间的水面,凹晶溪馆前的水面,紫菱洲四周的水面相互连通以后,形成一个更大的水面。它北滨天上区,南抵园前区,一侧靠寒塘区,另-侧接花圃区,正好位于四个景区的中央,我们把它命名为“中央水池”。

哦.

入 关 之 初

大观园开工修建日 明皇宫焚毁规复时

上节分析到江南甄府接驾。接下来,原文:“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又说“各行匠役齐集,搬运移送不歇”,“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划起造。”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大观圆究竟是不是皇宫?

从现有记载来看,至迟在清末,便已经有相当一批学者认为,大观园实即皇宫。不然,便无从产生雍正夺嫡等论。

民国以来,索隐派和兼采索隐之说的高阳、赵同、邱世亮等新红学家,亦一致认为,大观园实即皇宫,并从规模、建制、封建理教、西洋物品的使用等许多方面,予以阐证。

另一方面,除了高阳等少数几位新红学家之外,绝大多数新红学家从来不说它是皇宫。

起先说是随园,说什么“我们考随园的历史,可以信此话不是假的”。(胡适《红楼梦考证》)

而后便有恭王府花园之说,也有一番煞有介事似的考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因为这些说法明显不通,变来变去,便又有了虚构论和圆明园说。因为其说有逐渐增大之势,而圆明园又是皇家园林,所以可以说,新红学的大观园之说,有一种逐渐向皇宫论靠拢的趋势。如果完全变成皇宫论,新红学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关于省亲别院,李知其《红楼梦谜》:

既是“别院”,可知不是祖家,而是外方之地。对满清而言,关内的中原,自然只合称做他们当年的别院了。

笔者认为,“别院”与秦氏处方的“熟地”是一对儿。

“熟地”说明秦氏皇太极死在后金本土,

“别院”则说明元春孝庄嫁到了当时中国。

甄士隐所谓“反把他乡当故乡”,其实也就是“反把别院当熟地”。因此之故,便有必要看一看“别院”的历史。

《爝火录》大清顺治元年 明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

二十九日丙戌:李自成僭帝号于武英殿,追尊七代皆为帝后……下午,贼(李自成)命运草入宫城,塞诸殿门。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

三十日丁亥:李自成先走……出宫时,用大炮打入诸殿。又令诸贼各寓皆放火。日晡火发,狂焰交奋……门楼既崩,城门之下皆火……日夕,各草场火起,光耀如同白昼,喊声、炮声彻夜不绝。

由上引可见,明宫经此一焚,损毁不会太轻。

前文还指出,甄士隐的家,其实就是明宫。第一回葫芦庙失火一节说:“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这也说明,明宫经此一焚,已经差不多了。

这就决定了这样一点:

当清廷决定迁都北京,在书中则表现为贾元春才选凤藻宫时,必须立即着手明宫的重建规复工程。此一工程的隐写形式,便是所谓修建大观园。由此可见,作者之写红楼,的是尽可能按之史实而写。

上述可见,所谓修建大观园,实即将明宫改造为清宫。因为此一改造象征着亡国惨痛之始,所以此一改造的筹划和指挥,便有了非比寻常的象征意义。由此便不难想见,所谓“三里半大”,所谓“老明公号山子野者”,象这样有点异常的语句,可能有重大隐义。

试解。

1、三里半大 ——

当是三个“里”,一个“半”,一个“大”。如果拆字重组,不难组成“甲申由朱奉”。似可理解为:甲申之变,由朱姓奉与;或者甲申之变,由字辈,朱姓崇祯奉与(崇祯名由检)。

因于上解不甚满意,心中有疑,便自然会考虑,上解究竟对不对?再看原文:

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造也容易;若采置别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倒不成体统。你回去说这样很好,若老爷们再要改时,全仗大爷谏阻,万不可另寻地方。

细玩上引,笔者感到,上引可能并非针对大观园的盖造而言,而是针对此谜之制作猜解而言。而这就意味着:

所谓“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造也容易”,就应该是说,象这样做成“三里半大”,不仅制作容易,猜解也容易。

所谓“若采置别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倒不成体统”,就应该是说,如果不做成“三里半大”而是别的,不仅难做难猜,而且效果更差。

所谓“若再要改时,全仗大爷谏阻,万不可另寻地方”,则似乎是说,“三里半大”是再四推敲之后的最佳方案,万万不可再改。

倘若上引确如笔者所解,那就当然意味着,关于“三里半大”猜为“甲申由朱奉”,虽然不够美满,却又正是作者之意。

2、老明公号山子野者 ——

此说有一异文:“胡老名公号山野子”。

将二说作一对比,便不难看出:

只因有了“胡”字,“明”字便要隐作“名”字,所以此处便应该是“明”而不是“名”。

因为“老”有死义,而接替“明”者显然是“胡”,所以“胡”字便可以隐去。

综合考虑,此说似可调整为:

老明者,号山野公子;

或者老明者,号野山公子之类。

如果此一调整没错,那就意味着,作者在此处指出了导致亡国惨痛的罪魁祸首。

就当时史实而言,上述罪魁祸首应该是指孔有德、洪承畴、吴三桂或者李自成之类的人物。大约由于为学识所限,鄙人不能解,希望有人能解鄙人之此惑。

参考资料:http://cn.geocities.com/yanyezhi/4408030.htm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