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近东,中东,远东,都是西方国家(主要是西欧各国)以他们所在地区通向亚洲的海上路径——西地中海一带为基点,对东方广大地区的称呼。这几个系列性词语、大约出现于欧洲各殖民一帝国主义国家向外、特别是向东方扩张的早期,而开始盛行于19世纪,相沿使用以迄于今。原来笼统地称为“东方”,因地区过于辽阔,始进一步按照和它们距离的遐迩,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至于就欧洲人称呼的“东方”乃至亚洲本身而论,所谓“远”、“近”和所谓“东”也者,应该正好颠倒过来才对,我国历史上的说的“西域”,按广义曾把后世的“中东”以及迤西的地区都包括在内,就是一个证明。说穿了,“近东”、“中东”和“远东”云云,不过是“欧洲中心论”的一种反映,徒因相当长时期以来,“西方”在世界上得势,这些经不起推敲的地区名,方通行无阻而己。
就“创造”这些地区名的西欧而言,顾名思义,近东距离近些,远东距离远些(乃至最远),中东是不近不远。但不论近、中、远,都是些相对字眼,本来就模模糊糊,仅有大致范围,没有明确界限;各自的范围还随时代、随称说者的立脚点、随使用者的意图和目的等等,进退、盈缩不定。
当然有,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后随即发生敌对行动,结果造成约75万难民逃离巴勒斯坦。其中大多数难民逃往当时由约旦控制的西岸和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以及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更远的地方。1967年的阿以战争又使一批人流离失所,这次有50多万巴勒斯坦人,其中有将近一半难民第二次逃离家园。
1948年11月大会通过有关向巴勒斯坦难民提供援助的第一项决议。由于代理调解专员拉尔夫邦奇的报告说“当前的难民状况十分严重”,因而设立了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救济署(联巴救济署)。联巴救济署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它通过国际志愿机构向巴勒斯坦难民提供紧急援助。
1948年12月11日大会第194(III)号决议宣布应当让希望返回家园的难民尽早在实际可行的时间回去,决定不回去的难民,应当赔偿他们的财产损失。这项决议规定设立巴勒斯坦和解委员会,除其他事项外,请委员会促进难民的返回、安置和重新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但是,委员会争取让难民返回作出的努力没有取得成功。
创立近东救济工程处,1949年
让难民立即返回家园的希望破灭了,因此大会作出比较长期的安排。1949年12月大会建立了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接替联巴救济署,并且与地方政府合作执行与难民有关的活动。
1950年5月,近东救济工程处从当时设在贝鲁特的总部把国际志愿机构的业务活动接过来。在最初几年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工作以提供粮食、住所和衣服等紧急救济为主。在过去多年中,它按照难民需要的改变调整其方案。
今天,向近东救济工程处登记的巴勒斯坦难民有390多万。工程处继续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西岸和加沙地带提供教育、保健、救济援助和各种社会服务。工程处提供的服务包括开办小学和预科学校;进行职业和技术培训;提供包括家庭健康在内的全面的初级保健;协助病人住院;提供难民营的环境健康服务;向特别困难的家庭提供救济援助;向妇女、青年和残疾人提供促进他们发展的社会服务。这些服务大多数由工程处直接向受益人提供,与地方当局向其所负责的人员提供的公共部门服务并行。此外工程处执行创收方案,向微型和小型企业贷款、执行范围广泛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其他活动。在适当和可行的情况下,难民通过自愿捐款、共同付款、自助计划志愿工作和缴纳参与费来分担工程处所提供服务的费用。近东救济工程处是联合国在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活动,雇用了大约22000人,他们几乎全都是巴勒斯坦难民,并管理或支助大约900个设施。
近东救济工程处为执行其任务,与收容国政府、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其他联合国机构、地方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合作。难民把工程处视为国际社会决心支助难民直至问题得到解决的象征。大会定期延长工程处的任务期限。
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总部在1978年前设在贝鲁特,后来的18年中设在维也纳,1990年代中迁回中东。1996年根据秘书长的决定,并经大会核准,其总部迁往加沙。人们认为这表明联合国决心致力于和平进程。
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几乎所有资金都来自自愿捐款。截至2000年,工程处最大的捐助者是美国、欧洲联盟、联合王国和瑞典。其他主要捐助者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日本和加拿大。一小部分来自非政府组织和关心的个人。近几年来,近东救济工程处的亏损不断增加,严重地影响了它为巴勒斯坦难民服务的能力。1970年代,近东救济工程处为每个登记难民每年花费大约200美元。今天这个数字约为70美元,据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彼得汉森说,这相当于每天用不到20美分为每个登记难民直接提供教育、保健、救济和社会服务。汉森先生在2000年3月请捐助者增加援助的紧急呼吁中说,由于财政亏损严重,近东救济工程处的财政局势已陷于谷底。他告诫说,除非能够消除亏损,否则国际社会有可能失去这个区域的一个主要稳定因素和提供经济援助的重要工具。
相关链接: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