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次性筷子危险?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次性筷子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餐具了。如果去路边的早点摊上吃早点,你会看到成捆插在筷桶里的一次性筷子;如果走进街边的小饭馆,你会看到整齐摆放在餐桌上的一次性筷子;如果去高档餐厅用餐,从酒家专用筷子套中取出的,还是一次性筷子。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人将它买回家使用。可以说,一次性筷子已经遍布我们周围所有的餐饮行业,甚至已经进入了家庭的厨房。

在一次性筷子给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我们也不免有些担心,这些筷子卫生吗?因为我们平常看到的一次性筷子,主要有木质和竹质的两种。就筷子的外包装而言,有的是用很薄的纸包着筷子头,有的是用塑料袋装着,上下封口处还经常是敞开的。记者到不同地方就餐时,曾仔细观察过这些筷子的包装,上面往往只写着“已消毒”或“卫生筷”等字样,根本看不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生产时间。有时候,打开包装,筷子上竟然有不少绿色的霉斑!

这些筷子究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有没有经过消毒?到底卫不卫生?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奔赴一次性筷子的最大生产基地———浙江,到那里一探虚实。

生产厂家:硫磺熏白、滑石粉打磨

浙江一向以盛产竹子而闻名,光临安市板桥乡一个地方就有30多家一次性筷子生产厂,日产量高达300多万双,产品流向全国各地。因此,记者以一次性筷子批发商的身份走进板桥乡,进行暗访。

一走进板桥乡祝家村村口,就看到路边空地上露天堆着一垛垛竹棒。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竹棒堆后面的厂房就是一家筷子厂。

记者走进这家筷子厂,说是工厂,其实就是一个农家小院,院里四间房从东往西顺次排开。在院外老远记者就听见从里面传出很大的电锯声,寻声而来,发现声音是从最东头的一间房里传出的。一位自称姓骆的人说他是该厂的老板,在了解了记者的“来意”后,便主动给记者介绍起来。他说,最东边这间屋就是筷子厂的切割车间。记者走进一看,只见里面尘土飞扬,两台机器正不停地分割着事先锯好的竹筒,筷子的毛坯就这样诞生了。

骆老板告诉记者,割出来的毛坯先要搬到隔壁的熏房里熏白,然后再送到烘房里烘干。

“进熏房后怎样熏白呢?”记者问。

“我们在房间四壁堆上筷子毛坯,中间空地放上柴火,上面盖着硫磺,点着火,这硫磺一熏,筷子就变白了。”

“熏完后就进烘房了?还消毒吗?”“熏完就直接搬到烘房里了。架个大锅给筷子烘干,不就是高温消毒了嘛。”“那硫磺能去掉吗?”“大家都这么做,没问题。”老板自信地答道。

烘房旁边就是最西边的房子了,这里是一个简陋的包装车间,里面有一台机器,旁边还放着袋滑石粉。

“这机器是做什么的?”记者问。“这是打磨机,把滑石粉跟筷子放在里面一起搅,筷子就变光滑了。”老板解释说。

在这间屋里记者还看到,一位女工在没有戴手套的情况下,直接用手将打磨出来的筷子扎成捆,塞进大塑料袋里。

随后记者来到祝家桥村的一家竹器厂,这里的朱厂长告诉记者,用硫磺熏筷子有毒,所以他们已改用硫酸钠或双氧水浸泡筷子,这样也能给筷子增白。

“硫酸钠不是强腐蚀剂吗?”

记者问道。“绝对不是,这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朱厂长说。

记者随即又走访了附近几家筷子加工厂,大多数熏房外堆着大袋的工业硫磺,有些院里的浸泡池边放着双氧水或硫酸钠。

包装销售:二次污染在所难免

据记者了解,这些地方生产出的筷子都是成袋卖给批发商的,因此,最后的分装要在批发商那里进行。

浙江义乌是批发商最集中的地方,听一些专门经营一次性筷子的批发商讲,他们基本上都有自己固定的包装工厂,筷子成批买进后就直接送去进行包装。

记者又专程赶往义乌。在义乌词林社区内,记者看到了一家包装工厂,厂房不到15平方米,中央是两部包装机,旁边堆满了装着筷子的大塑料袋。一男一女两名工人正分别往包装机顶部的大漏斗里放入筷子,紧接着机器右侧标有“高温消毒”的包装袋就会自动把筷子包上。在记者进去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女工操作的那台机器便出了4次故障,只见她一边修机器,一边继续往机器里放筷子,两只手上粘满了油污也来不及洗。记者随手在包装好的筷子里翻了一下,发现有的筷子还大敞着口,有不少筷子袋上的字竟然是朝内的。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一些包装工厂,所见情形大同小异。不同之处无非是把塑料袋换成纸袋而已。由此看来,即使筷子在生产过程中经过高温消毒,现在也已经被二次污染了。

疾控中心:卫生检查没有国家标准

记者拿着从批发市场上拿来的几种筷子样品,先后请教了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负责人董金狮。听了记者描述的一次性筷子生产过程后,董金狮说道:“问题的确不能小视,在你们了解的这个生产过程中,隐藏了四大危险!”

据董金狮分析,第一大危险是,用工业硫磺、工业硫酸钠和双氧水漂白是国家明令禁止的。硫磺加热后产生的二氧化硫残留物如果清理不干净,就会使人呼吸系统功能受损。而硫酸钠、双氧水都是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化工原料,硫酸钠残留物摄入过量,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而双氧水轻则会造成口腔、食道灼伤,重则能使胃肠穿孔。

第二大危险就是在打磨过程中使用滑石粉。如果滑石粉去除不干净,在人体内慢慢累积,时间长了就会让人患上胆结石。

第三大危险是把熏白的筷子直接拿去烘干,这样做看似是在高温消毒,其实不然。按照常规来讲,这些化学物质只有通过清水浸泡、漂洗才可以被除净。如果在没有经过清洗程序就直接高温烘干,那筷子上的残留物便不能被去掉了。”

第四大危险就是,在包装、销售和使用过程中,工人和顾客的手又对产品进行了二次污染,很可能使筷子带上致病菌。

随后,记者又拿着一些一次性筷子的样品,来到北京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要求对筷子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测。疾控中心有关人员婉拒了记者,他说,我们可以检测,但只能告诉你筷子上存在哪些细菌,却无法做出细菌是否超标的结论。因为国家不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所以一直没有给一次性筷子制定过生产检验标准。据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宣传科科长蔡昌晶介绍,由于没有执法依据,也就造成了卫生监督部门在执法检查方面存在困难。不过可以肯定,一次性筷子绝对没有卫生许可证编号,那些标有许可证编号的很可能是编的,也不排除厂家有挪用一次性纸杯或纸巾许可证编号的可能。

尽量使用消毒筷

面对这样的事实,消费者也许会和记者一样,陷入了两难之中。一方面是一次性筷子“遍地开花”,一方面是它的卫生状况着实令人堪忧,用还是不用呢?对此,记者多方请教了专家,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首先,尽量选择能反复使用的消毒筷,当然,这要求餐馆要严格消毒。按照卫生部的要求,今年全国餐馆已经开始卫生分级了,大家在就餐时,可以挑选那些卫生级别高的餐馆,这些餐馆的消毒措施应该让人放心。

其次,如果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餐馆用餐,还是建议大家使用一次性筷子。不过,使用时要注意挑选比较干燥的筷子。如果看到筷子上有明显霉斑就一定不要用。

纸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目前我国生产的纸约有500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步伐的加速,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对纸张的需求猛增。我国人均每年耗纸量约10公斤。造纸的原材料主要是树皮等植物的纤维。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工,在保护环境方面,森林的生态效应大大高于直接经济效益,例如: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工厂",森林能够吸收有害物质,森林能够保持水土,森林能够涵养水源,树冠像一把张开的伞,可以截留10~20%雨量。5万亩森林贮水量相当于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节约纸张,回收废纸可以大大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废纸张是生活垃圾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垃圾构成中,纸类占1799%。据有关资料统计:少浪费1500张纸,就可以保留一棵树,少浪费一百万张纸,意味着节约680棵树;一个办公室节约6吨纸垃圾,相当于拯救120棵树。

国外有一个颇为流行的抵御垃圾侵害的四"R"措施,是提供保护环境,抵御垃圾侵害的新哲学的一个口号。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减少(REDUCTION),再循环(RECOEY),回收(RECYCLE)。随着垃圾日益增多,全世界都面临着垃圾包围的危险。比如,70年代以来,北京市共做了三次航空遥感观测,发现沿三环、四环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竟有7000多个。您如何看待垃圾,又如何看待垃圾的处理问题?其实,我们对垃圾,包括纸张、废塑料等等,更习惯于把它们看成是一类"放错位置的资源"我们之所以习惯于这样说,是因为,某些人对垃圾的认识是错误的。有相当一部分的垃圾有着一定的重复使用价值,而由于科学的局限,人认识的局限,我们并没有达到所谓的"物尽其用"。至于垃圾处理。目前我们中国只有2%的垃圾被回收。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生活在垃圾中,我们就必须放弃"使用——丢弃"的模式,而采取"使用——回收"的模式,如果我们不约束自己,大自然就会惩罚我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做起,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节约用纸小窍门

节约用纸,充分利用纸张

用过的纸另一面可以写草稿、便条。

改用毛巾、手帕代替纸巾,不用或少用纸尿布。

拒绝过分包装、装饰的物品。

减卡救树,尽量以打电话、发E-mail、电子贺卡或手机短信息等方式代替纸质贺卡。

回收废纸

把废书报、废纸等集中回收再利用。

不用或少用贴膜纸张、一次性水杯、饮料纸包装等不可再利用的纸品。购买纸张时尽量选择再生纸。

一次性木筷消耗了大量宝贵的森林资源,我们要坚决抵制使用。

小知识

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13%,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但却是一次性木筷的最大生产国,每年仅出口的就达150亿双,消耗森林木材200万立方米。

回收一吨废纸可生产800千克再生纸,这将减少砍伐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减少35%的造纸污染。

我想在此再一次提醒大家,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非常多可做之事。请大家多多重视,让良好的习惯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