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源人 今陕西省耀县 ,家境清寒。他童年时代,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时常在疾病之中呻吟。
为了孙思邈的病,他的父亲伤透脑筋,简直耗尽家财。孙思邈小小年纪,饱受病魔摧残,心中颇有感慨。
孙思邈七岁就学之后,开始发愤努力,口诵千言,准备当一个济世悬壶的好医师。他不但研读医学,而且精通庄子、老子、百家之言以及佛家的道理。中国古人认为,一个只懂医术的人不过是土郎中,充满匠气;只有饱读诗书的读书人,精通医理,才是受人尊重的儒医。
孙思邈看病认真,而且关怀病人。他把每一位患者,看成自己的父兄,把病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他虽然成了名医,仍是虚怀若谷,全神贯注,没有一点名医的大牌作风。
孙思邈除了勤研医学,又积极吸取民间偏方,经常跋山涉水去亲自请教,他极为重视临床经验。
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看到四人抬着一口棺木,一位老婆婆在棺木后哭得痛不欲生。原来棺木中躺的是她的独生女儿,孙思邈发现棺木中滴出几滴鲜血,大为吃惊。问明病情之后,立刻呼叫“开棺”。
棺木打开之后,里面分明是个面无血色的死人。可是孙思邈选中部位,打了一针,不久,妇人慢慢苏醒,而且生出一个小孩,母子平安,众人都呼他为活神仙!
这不是奇迹,而是孙思邈对妇产科极有研究的结果。
此外,孙思邈在综合治疗中,特别重视针灸。有一天,一位病人腿疼,孙思邈为他打针,那位病人被打了好几针,还在喊痛。孙思邈心想,莫非除了三百六十五个穴道之外,还有新的穴位。
孙思邈不但精于医术,更精于药学。他经常上山采药,反复试验,他的著作《千金要方》流传千古,人们称之为药王。
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生平及其创作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