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山东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观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是山东省鲁西南大都市的经济中心。总面积651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人口60万,辖10镇2个街道办事处,492个行政村,30个居民委员会。
兖州市交通便利。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京沪铁路纵贯南北,新石铁路横跨东西,是鲁西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客运中转站。公路四通八达,有327国道、日菏高速等数十条公路干线穿境而过,市内公路总长630余公里,公路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煤炭基地,煤田储量200多亿吨,年开采量2000多万吨,地下水储量约20亿立方米,是山东省三大丰水区中唯一尚未大量利用的地区。历史悠久。公元前21世纪,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在四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兖州相继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文化深厚。素有“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优良人文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子思等曾在此讲学,弘扬儒家文化。唐时,“诗仙”李白曾寓家兖州二十余年,赋下许多不朽诗篇。兖州有着众多的人文景观,如杜甫登临赋诗的少陵台,李白畅游览胜的青莲阁,“峥嵘塔与白云齐”的兴隆塔等,清康熙年间铸造的泗河镇水之剑长7.5米、重1500公斤,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乘势而上、大干大上”的总基调,突出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坚持工业化、产业化、民营化、城市化“四化方针”,抓好工业立市、民营强市“两个重点”,实施工业化、城市化“两轮”驱动,推进工业经济大集团、梯队、培植“三大工程”和精神文明素质、和谐、创建“三大工程”,倡树唯真、唯实、唯严“三唯作风”,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赶超,加快发展,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跨越,对外开放的大突破,社会事业的大进步,城乡面貌的大变化。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市、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等。2004年在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序中,列第50位,比上年跃升了11个位次。2005年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了强劲增势,在招商引资、外经外贸、高大外项目、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大都高于省和济宁市平均水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6.36亿元,增长53.3%左右;总体财政收入19亿元,增长3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6亿元,增长26%;实际利用外资7360万美元,增长120.6%,提前一个月完成济宁市下达的利用外资任务。
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