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青睐什么样的人才?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举报/纠错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作为招聘会主角的用人单位,会以怎样的标准来筛选他们心仪的人选呢?作为大学的毕业生,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众多挑剔的目光呢?让我们来听听招聘单位的声音——

专业要求众口不一

在招聘单位眼中,对于专业的要求有各自的标尺。北京时代前线广告公司、《时尚》杂志等单位明确提出不限专业,只看重应聘者的素质和技能,尤其是应聘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此相反,富士康、海尔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研发人才有较高的需求,故对专业要求比较高,对研究生的需求也较大。而承担着培育高等人才重任的各大高校和研究所更是严格要求专业对口和硕士及以上学历。

对于双学位在求职中的优势,海信招聘主管陈文勇先生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修双学位的同学会更有竞争力。因为在招聘人员眼里,双学位意味着更高的学习能力。”北大提供了多项双学位项目,利用好这些学习资源,对我们拓宽知识背景、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实践经验优先考虑

在招聘会现场,我们看到像潇湘晨报、《时尚》杂志等实践性较强的单位更青睐于拥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应聘者。“如果应聘者能够拿出自己发表过的文字作品,这样肯定会让企业方面感觉到很强的针对性,从而受到青睐。”潇湘晨报负责人如是说。《时尚》杂志社则认为学生干部在管理方面会优于其它的应聘者。

海尔公司则比较重视应聘者的科研经验,尤其是研究生更要有科研项目的经历,因为对于公司企业而言,拥有实践经验意味着可以更快地胜任相关工作,省去大量培训和适应的时间。

也有一些公司和企业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海信和富士康对应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要求都不高,但他们都相当看重应聘者的发展潜力。而这种潜力主要还是通过笔试、面试及其他与考官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另外,富士康还很看重应聘者的在校学习成绩,并认为这是应聘者素质的最好体现。

尽管不同的公司对实践经验看法不一,但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活动对于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讲都是不无裨益的。

诚信务实奉为首选

在众多公司企业的招聘条件中,诚信、务实成为最基本的要求。他们认为进入公司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只有为公司投入热情,诚信待人,踏实工作,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要“找一份事业,而不是一份职业。”

潇湘晨报的副总编辑伍洪清认为:那些只是抱着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的心态,到处投简历,而不顾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人往往一事无成,而这些人也不是企业欢迎的。北京时代前线广告公司也要求应聘人员能够先从客服做起,在接近客户、了解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做文案等职务时才能很快上手,找准方向,提高速度。同样,海尔公司也要求应聘者杜绝眼高手低,能从基层做起,以平和踏实的心态去工作。

此外,先声药业还要求应聘者认同企业的文化,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海信则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较强的职业规划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能够干一行爱一行,更多地在工作方面表现出“长性”,不要轻易动摇自己的选择。

简历、面试——过好两重关

简历是应聘者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因此简历对于应聘至关重要。海信公司强调:“好的简历一定要有一些吸引眼球的闪光点,比如在校期间的获奖经历、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历等等,而这些就是让自己的简历脱颖而出的最好筹码。”海尔公司的负责人则特别说明:突出的、针对性的、专业性的内容要放在简历显眼的地方,而兴趣爱好则应置于之后,否则会给招聘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

对于面试,海信公司负责人介绍道:“面试时,应聘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坦诚交流效果最好。应聘者在面试时要用平常心去对待,展现出真实的自我,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都不应该回避。靠一些面试技巧,就算侥幸蒙混过关,在实际工作中问题还是会暴露无遗。”

对在校大学生的建议:储备知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海信招聘主管陈文勇先生表示:大学生们一定要在学校真正地学一些东西,只要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足够了,要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如今社会上流行‘T’字型的人才选择标准,即博学又精专的人才。而就‘精’与‘博’相比较的话,公司会更看重专业知识的精深程度。故在校大学生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这样求职才更有优势可言。

海尔公司则建议大学生在学校储备知识的同时,注意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未来的发展很有帮助。

潇湘晨报则表示:“现代社会的专门化、专家化对求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从这一点说,北大设立双学位的做法很值得推广。”

■适应能力强

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适应能力包括用所学的书本知识适应工作实际的主动性,也包括能融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深圳一家药剂集团的副总经理说得很形象,“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好像是草莓,漂亮耐看好吃,但就是碰不得,谁先能在现实的工作磨练成椰子——果壳、果皮、果肉、果汁都有用,谁就会被企业所认同,也容易成功。”

企业一般都非常希望应聘的毕业生能初步了解所应聘职位领域的最新热点和发展动态,而不是仅限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例如,一位去应聘物流公司主管助理的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在面试时,居然不知道SAP(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德国先进物流管理系统),最后被人婉拒。其实这只需稍微关注一下行业内的动态就略知一二了。

■踏实自信

近年的毕业生可能是因竞争日趋激烈的原因,在面试时显得很急躁,刚与企业接触就想着能尽快签约,给人草率的感觉,“只要能早点定下来,工资待遇不是个问题。”对此,人事经理提醒毕业生,“千万不要急,用人单位不会轻易录用初次见面就愿托付终生的毕业生,因为在双方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毕业生的草率让人容易怀疑其学识能力和对承诺的忠诚度。”

一家大型港资企业的人事经理说,企业非常希望毕业生能全面均衡踏实考虑问题,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要只看到一个月能拿到多少钱,而要将薪酬福利、培训机会、发展目标等结合起来。像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对新员工将花相当多的时间和成本培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将是毕业生的最大“资本”。

■简历“简单”“有力”

简历要“简”,这话不无道理,因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毕业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特别是在人才市场现场招聘时,要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吸引人事经理,唯有新颖,概括,简单扼要。简,就是要有针对性,应聘什么职位就列出自己这个方面的专长,学了什么、能做好什么、有什么实践成果和创意设想,列好这三方面的内容足够。

有些毕业生在封面设计和内容排列组合上下了很大功夫,而大多数人事经理认为没必要。其实要有说服力,就是让招聘者一看你的简历就认为你“就是单位急需的人才”。一位学广告设计的毕业生,一掏出简历,用人单位当场拍板要了他,原因很简单:他把简历设计成了一张普通名片,正面是个人简历,求职意向;背面是实践作品。在厚厚的一叠资料面前,它的新创意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

■崇尚团队合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曾有位博士生满怀感慨地对我说:这个竞争的社会,什么人都不能忽视。在一个大集体里,干好一项工作,占主导地位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能力,关键是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配合。团结大家就是提升自己,因为人家会心甘情愿地教会你很多有用的东西。毕业生刚从校园里出来,不可能独自承担一个项目,特别是在程序化标准化极强的行业里,每个人只能完成一部分的工作,团队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命脉。无法想象,一个只会自己工作,平时从来独行独往的人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广州有位人事经理曾直截了当地说,“我从不录用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毕业生。”

■大胆设想有规划

这是绝大部分毕业生疏忽的地方。在一般的毕业生求职材料中,基本上是学历、实践经历、特长及应聘职位。如果能对以前的工作做些适当的总结,为未来职位工作提出一些设想和展望,则体现你能规划自己反省自己,又表明了你对岗位的兴趣和单位的忠诚。很多大集团在面试毕业生时都会要求其阐述三五年内的职业发展目标,“会规划大胆设想的人,工作才会有活力,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毕业生。”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202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聯絡我們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