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刘联盟,天下三分”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 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 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 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打得曹军 丢盔弃甲,狼狈窜北,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 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 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接 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地区的乌桓势力,基本稳定了后方地区,一时间成为当时历史舞台 上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 然而,对于素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雄心大志的曹操来 说,统一北方地区,只能算作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伟目标,是扫平所有 的割据势力,实现“天下混一”的理想。于是他便积极从事南下江南的战争准备:在邺 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并派人到凉州(今甘肃)授马腾为卫尉予以拉拢,以避免南下 作战时侧后受到威胁。一切就绪后,曹操紧擂战鼓,兴起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方地区杀 奔而来。
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是立国三世的东吴孙权政权,他据有扬州六 郡。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当时战乱较少。而北方人的南迁又给当地带来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东吴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军事上,孙权拥有精兵数万,有 周瑜、程普、黄盖等著名将领,内部团结,加上据有长江天险,因而使它成为曹操吞并 天下的主要障碍。南方另一个主要割据势力是荆州的刘表。他基本上采取了维持现状的 政策,但他年老多病,处事懦弱,其子刘琦和刘琮又因争夺继承权而闹得不可开交,所 以政权并不稳固。
至于刘备,在当时还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他原来依附袁绍,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 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带,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但刘备素号“枭雄”, 志在“匡复汉室”,所以就趁着这一机会扩充军队、网罗人材。他这时拥有诸葛亮、关 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碍。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 之地,如占据了它,既能够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区,又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 向西进军则可以夺取富饶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窝窝囊囊 的刘表于8月因病一命呜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刘琮更不争气,他让曹操的兵威吓破了胆, 未作任何抵抗,就将荆州双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战略的第一步。
刘备在樊城获悉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却,并命 令关羽率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 江陵为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让它落入刘备之 手,于是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赶行动迟缓的刘备军队,在当阳(今 湖北当阳) 的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仅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 骑突围,在与关羽、刘琦等部会合后,退守龟缩于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一线。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曹操踌躇满志,轻敌自大,企图乘胜顺流东下,占领 整个长江以东的地区,一举消灭孙权势力。尽管谋士贾诩建议他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 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可是曹操哪里听得进去。
在强敌压境、存亡未卜的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两股势力为了避免彻底覆灭的共同 命运,终于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
早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东吴即曾打算夺占荆州与曹操对峙。刘表死后,孙权又派 鲁肃以吊丧为名去侦察情况。鲁肃抵江陵时,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向南撤退。鲁 肃当机立断,即在当阳长坂坡会见刘备,说明联合抗曹的意向。处于困境的刘备欣然接 受了这个建议,并派诸葛亮随同鲁肃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形势。指 出:刘备最近虽兵败长坂坡,但是尚拥有水陆2万余众的实力。曹操虽然兵多势众,但 经长途跋涉,连续作战,非常疲惫,就像一支飞到尽头的箭镞,它的力量连一层薄薄的 绸子也穿不透了。
何况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这种形势下, 只要孙、刘双方同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击破曹军,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孙权 对他的这番精辟分析深表赞同。 可是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着反对抵抗、主张投降的势力。
长史张昭等人为曹军的声势所慑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势众,又 挟新定荆州之胜,势不可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东吴难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张昭 是东吴的重臣,颇具影响,他这样的态度,使得孙权感到左右为难。这时鲁肃就竭力密 劝孙权召回东吴军事主帅周瑜商讨对策。
周谕奉召从鄱阳赶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样主张坚决抗御曹操。他以为: 曹操虽已统一北方,但其后方并不稳定。马超、韩遂在凉州的割据,对曹操侧后是潜在 的重大威胁。曹操舍弃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长处,而同吴军进行水上较量,这是舍长就 短。加上时值初冬,马乏饲料,北方部队远来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 兵之大忌,曹操贸然东下,失败不可避免。紧接着,周瑜又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兵力。
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 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 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 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尔后继续挺进,在赤壁 (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打了一个遭遇战。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 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优势,但毕竟是力量弱小,要打败强大 的曹军谈何容易!可是,机遇总是喜欢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弱 者孙、刘一边。这中间的关键,就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们能够比较敌我优劣长短,善于 捕捉战机,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乘隙蹈虚,欺敌误敌,因风放火,以火助攻。
当时曹军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长江的风浪把他们颠簸得口吐 黄水,苦不堪言。于是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相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敌强 我弱、不宜持久及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
周瑜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乱而击之的作战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先让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并与曹操事先约定了投 降的时间。曹操不知是计,欣然容允。届时,黄盖率蒙冲(一种用于快速突击的小船)、 斗舰数十艘,满载干草,灌以油脂,并巧加伪装,插上旌旗,同时预备快船系挂在大船 之后,以便放火后换乘,然后扬帆出发。当时,江上正猛刮着东南风,战船航速很快, 迅速向曹军阵地接近。曹军望见江上船来,均以为这是黄盖如约前来投降,皆“延颈观 望”,丝毫不加戒备。
黄盖在距曹军1公里地处,遂下令各船同时点火。一时间“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直冲曹军战船。而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分散不开,移动不得,顿时便成了一片火海。这 时,风还是一个劲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烧到了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 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惊慌失措、鬼哭狼嚎、溃不成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在长江南岸的孙、刘主力舰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势穷力蹩,被 迫率军由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方向仓皇撤退,行至云梦时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风 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以草垫路,才使得骑兵得以通过。一路上,人马自相践踏,死伤 累累。孙、刘联军乘胜水陆并进,穷追猛打,扩大战果,一直追击到南郡(今湖北江陵 境内)。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到北方。 这场赤壁大鏖兵至此遂以孙权、刘备方面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赤壁之战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曹操势力不复再有南下的力量; 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刘备乘机获取立足之地,势力日益壮大,三国 鼎立的形势就此造成。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两大集团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筹划与灵活的作战指导:第 一,在敌强我弱,分则俱亡,合则势强形势下,精诚合作,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形成 一股可以与曹军抗衡的力量。第二,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针对曹操骄傲轻敌,舍长用 短的特点,利用地理、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欺敌诈降,并果断采取“以火佐攻”的作 战方针,乘敌之隙,予其以出其不意的打击。第三,在实施火攻袭击成功的情况下,不 失时机地率领主力舰队横渡长江,乘敌混乱不堪之际,奋勇打击曹军,奠定胜局。并坚 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夺取荆州。
反观曹操,虽然他久历戎行,战绩辉煌,但在赤壁之战中却屡犯战略、战术上的错 误:一是轻敌冒进,率意开战;二是弃骑用舟,舍长就短;三是在作战部署上又犯连结 战船的错误;四是对敌手可能实施火攻的情况茫昧无知,轻信诈降,疏于戒备,终于导 致了可悲的失败。
赤壁之战是一场改变刘、曹、孙三人命运的一场战役,亦是历史上少有以少胜多的战役。
历史纪录的三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是项羽的彭城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和周瑜的赤壁之战,可见赤壁在历史的地位是不容忽视。
而此文的出现是因为这一句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余日。
引自魏书十五。
究竟孙权是否有十万之众以攻曹操呢?此文会作一个浅薄的分析。
※ 主文
东吴势力之起初当然是武烈皇帝孙坚,不过最一生都在北面伐黄巾、战董卓,其对江东的影响力不多,在此就不作多详了。
当孙坚在征战黄祖死后,其长子孙策继承其父之业,可惜实力不足,只有依附袁术作权宜之计。
而一切所在这时开始。
江表传曰:策说术云:「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 。
吴书一: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
孙坚以其救济其宗亲为由向袁术借兵以平江东,先借得兵马千余,沿途招募五、六千兵。
而在此可得知江东可征召三万兵力左右,加上江东其它城,士兵投降等,推断可共得五万兵左右。
策渡江攻繇牛渚营 ......策闻之,还攻破能等,获男女万余人。
时策西讨黄祖,行及石城,闻勋轻身诣海昏,便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于彭泽待勋,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祖遣太子射船军五千人助勋。策复就攻,大破勋。策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
以上可得知策在占江东后而出战的有差不多四万人,而攻打袁术得三万部曲(部曲们不会全部当兵,当推断可有几千之多。)
还有策收 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
算上伤亡,此战后并四万兵左右,加上收集了黄之战船,亦大大增加了其水军实力。
策表曰:臣讨... 黄祖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
此战后,策洗劫了江夏,观其斩首之多,必带走数以万计的民众回最接近的据点。
吴书一: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
以上的资料正是指出孙策占领了江东五郡,会稽、吴郡 丹杨、豫章、庐陵正在他想在曹袁之争中得到好处。
可是,不幸之事出现了,孙策被杀,江东大乱,孙权登位。
总结孙策死前手握兵力:主力军原属部队一万,收江东五郡四万,征黄祖、卢江收一万,各地征兵三万,大概在其死前,孙策手握九万士兵。
与此同时,地方出现叛乱。
先是卢江太守李术因不满孙权而反,之后山越反,使吕范平鄱阳,(会稽)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资治通鉴64卷:建安、汉兴、南平民作乱,聚众各万余人,权使南部都尉会稽贺齐进讨,皆平之,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孙权闻乱,从椒丘还。至丹杨,悉族诛览、员余党,擢高、婴为牙门,其余赏赐有差。
这些都是权即位五年内之事。
因为需要平乱的原因,需要史书没有记录,但权应到处征兵而作守城、对抗山越和讨黄祖之用。
权攻占卢江,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
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虏其男女数万口。
引:孙权传
三次洗劫,估计共得十万军民而回。但同时,攻打黄祖三次,一次不克,两次战胜,但估计四次战争共伤亡有两万多。
但在攻黄祖之前,孙权新上任,江东一带亦有不服者,必需守军,估计应留下四万。
吴书二: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 。
那么在此计算:
孙策死在江东大概有九万兵力,而孙权平乱和征战用了不少兵力,兵力损失在所难免,要推持十万兵力只有到五郡征兵,孙权兵力最多只有十万左右。
那孙权在赤壁之战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呢?
江东五郡会稽、吴郡 丹杨、豫章、庐陵都需要留兵,一防曹操,二防山越,三防内乱,必须留有防军。
而江夏不属东吴,不用留兵防守,而卢江面对北方,亦需要留有重兵以防曹操和刘表。
虽然常备军不可留守太多,但可征召民兵,以留守之用的常备军大概需要三~四万。
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引:周瑜传
而在孙权第三次攻打江夏是十三年春,曹操入荆州是九月之事,赤壁在十三年冬,在不足一年时间内,孙权要由江夏前往鄱阳备战,那他可在赤壁可以运用多少兵力呢?
首先,孙权攻打江夏之后,历史就没有记载孙权的动向,他可能回到卢江,可能到了柴桑,亦可能回到吴中,无从考究。
但一点可以证明的曷孙权向荆州是有野心的,从鲁肃时常提议入江夏一事和孙权三伐江夏一事中,孙权应不会回到吴中,估计应在卢江,而我们只可以肯定九月之后孙权就身在鄱阳。
先是随军从征江夏四万兵,而柴桑守军估计只有一万,或许孙权会在其它城郡调兵到鄱阳,但一来时间不足,两来各地守备军训练不足,要知道其对手是久经征战的大军-曹操军。
而且曹操在九月方入荆,而孙权在那时方开始备战,三个月间可以练兵、运兵、战胜曹操?
要知道,当时的通讯不方便,亦要留守地方,所以笔者在此推断孙权没有动用江东旧有的兵力,只动用了从征江夏四万左右的兵力和柴桑大概一万多的兵力,那即是说赤壁之战孙权兵力不会多于六万。
到此时,问题又出现了,在三国志-孙权传中写到周瑜求三国军出征曹操,而江表传写到周瑜在会议后找孙权说想要五万兵,但孙权以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为由只给周瑜三万兵。
有一些人会说,孙权不信任周瑜,不给予他足够的兵力。那究竟是否?
首先谈谈周瑜的背景: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着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
由以上资料足以证明周瑜在东吴的地位和孙氏对他的信任,而孙权在位时的大小战事,很多都由周瑜为都督,亦可说明周瑜是受孙所信任,或许说是利用。
总而言之,周瑜就是孙的头号大将。
那何解孙权以五万兵卒难集为由拒绝给予五万兵周瑜呢?
首先,孙权在鄱阳之兵力不会多于五~六万,换言之,不可能说把所有兵都交给一个将领吧?那如果其它地方有乱兵,地方居民作乱,曹操改变方向等,孙权如何应付?
换句话说,孙权没有理由给予五万士兵。
其二,之前谈过,孙权之精锐部队就是征战江夏的四万人马。现在跟曹操对战当然是需要精锐的水军。
怎么可以把一些没有训练或训练不足的兵都推上去呢?孙权以五万兵卒难集来拒绝周瑜是合情合理。
其三,有人说孙权怕周瑜作乱,这机会虽然很微,但不能排除此机会。
虽知道董卓会废帝,谁知道曹丕会夺位?不过此例用在周瑜就比较难说。
不过孙权留一点兵力作防敌亦好,自防亦好,怕周瑜谋反亦好,这都是合情合理。
此外,在刘备伐吴之时,孙权亦不是把兵交给陆逊吗?情况亦是一样,总不能说孙权留一点兵就说他不信任周瑜。
这就总结了东吴在赤壁前的兵力推敲,晚点再写赤壁之后的。
赤壁之战的内容经过都不需要在此列明了,结果是刘孙联军胜出就是。
赤壁后,孙权的下一步就是江陵。
吴录曰: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人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资治通鉴 卷65:瑜从之,大破仁兵于夷陵,获马三百匹而还。
以上可知道双方兵力不多,孙吴方面出兵估计不多于一万五千人,正合乎赤壁后孙权分一半兵力攻打江陵。
资治通鉴 卷66:庐江人陈兰、梅成据灊、六叛,操遣荡寇将军张辽讨斩之;因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
在此可见曹操安放边境的兵力不算多。
鲁肃传:瑜士众四千余人...皆属焉。
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
以上可知在周瑜手上有江陵之兵五千,后给予鲁肃到陆口并增加一万多人马,鲁肃领兵近二万。
资治通鉴 卷 65:孙权使威武中郎将贺齐讨丹杨黟、歙贼。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之。权乃分其地为新都郡,以齐为太守。
这亦是同年发生,可知道孙权当时仍然要用重兵守江东。
换言之,出兵的兵力不可能过多。
所以说,孙权在后方是留下不少兵的。
鲁肃传: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这件事应该是一场换地事件。
孙权以江陵换取刘备之江夏,虽找不到史料之支持,但后期吕蒙攻荆州而没有攻打江夏。
换言之,江夏已是孙权的势力。
好了,到了最后一个问题。
魏 书 十 五:建 安 十 三 年 卒 。 孙 权 率 十 万 众攻 围 合 肥 城 百 余 日。
资治通鉴卷 65:十二月,孙权自将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不克。
在魏书中写到孙权动兵十万,而资治通鉴则没有写到。
首先,那孙权十万攻曹之兵何来?
好问题!因为根本孙权不可能有十万兵来攻曹。
首先赤壁前孙只有十万兵左右,战后最多加上一至二万,因为他是立即攻曹。
孙权在江陵、陆口、江东后方都留有至少五万的兵力。
那么十万兵一说是什么意思?
笔者可以肯定的说,十万士兵是不可能,因为战后孙最多有十三万兵,还要守江陵和江东等地,孙权如何集得十万兵力?
不可能。
那么究竟何解在魏书会写十万众而孙权传就只字不提呢?
有两个可能性,魏国把兵数报大,连曹操在赤壁都把兵力报大,何况其它人。
加上可能魏将想把自己的功绩说的比较强,把对手的兵力写多一点更显自己的能力。
而何解孙权传只字不提呢?或者此战一点好处都拿不到吧。
出兵后不久即退。
大家可以看到,赤壁在九月发生,孙权攻曹在该年未。
孙权行军的速度简直是难以至信的快,在短短三个月内,赤壁、攻江陵、回帅攻曹操。
王陵、王泓分别从“曹操的战略目标”、“曹操的兵力”、“曹军的急疫”、“战争的结局”四个方面论证了赤壁大战。仅从战争结局方面,他们就提出三条理由说明“赤壁之战是场决定形势的大决战”。“其一,赤壁大战可以说是曹操战争史上的转折点。公元208年以前,曹操利用北方军阀的矛盾和弱点,个个击破,以弱胜强,虽有局部失败,但终于运筹帷幄,完成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大业。赤壁之战以后,他转入了保守阶段。虽与孙权战于合肥,与刘备争于汉中,互有胜败,没有决定性的胜利。汉中失于刘备,南中成了吴土,所谓一世之雄,也只能与孙、刘鼎立,仍然是个雄才不展的军阀!这次战争一直影响了半个世纪以上历史,使国家处于完全分裂状态”。“其二,赤壁之战的直接后果则是,孙权稳坐江东,割据成了定局;刘备占了荆州江南数郡,‘流寇’成了‘坐寇’,曹操心腹之患日深。曹操只占了襄樊,大胜变成大败”。“当时曹操不但不能在长江上再与孙刘决战,而且四川已落到刘备手中。如果赤壁之战是一次小挫折,曹操能容忍金苹果被人摘掉吗?”“其三,曹操想吞并南方,然后灭汉称帝,这大概无人怀疑。但是从建安十三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其间十二个年头,曹操再没有过对孙、刘集团进行过决战,其原则就是赤壁之战失败惨重,影响深远”。4
“孙刘联盟,天下三分”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 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 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 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打得曹军 丢盔弃甲,狼狈窜北,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 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 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接 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地区的乌桓势力,基本稳定了后方地区,一时间成为当时历史舞台 上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 然而,对于素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雄心大志的曹操来 说,统一北方地区,只能算作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伟目标,是扫平所有 的割据势力,实现“天下混一”的理想。于是他便积极从事南下江南的战争准备:在邺 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并派人到凉州(今甘肃)授马腾为卫尉予以拉拢,以避免南下 作战时侧后受到威胁。一切就绪后,曹操紧擂战鼓,兴起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方地区杀 奔而来。
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是立国三世的东吴孙权政权,他据有扬州六 郡。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当时战乱较少。而北方人的南迁又给当地带来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东吴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军事上,孙权拥有精兵数万,有 周瑜、程普、黄盖等著名将领,内部团结,加上据有长江天险,因而使它成为曹操吞并 天下的主要障碍。南方另一个主要割据势力是荆州的刘表。他基本上采取了维持现状的 政策,但他年老多病,处事懦弱,其子刘琦和刘琮又因争夺继承权而闹得不可开交,所 以政权并不稳固。
至于刘备,在当时还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他原来依附袁绍,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 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带,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但刘备素号“枭雄”, 志在“匡复汉室”,所以就趁着这一机会扩充军队、网罗人材。他这时拥有诸葛亮、关 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碍。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 之地,如占据了它,既能够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区,又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 向西进军则可以夺取富饶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窝窝囊囊 的刘表于8月因病一命呜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刘琮更不争气,他让曹操的兵威吓破了胆, 未作任何抵抗,就将荆州双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战略的第一步。
刘备在樊城获悉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却,并命 令关羽率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 江陵为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让它落入刘备之 手,于是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赶行动迟缓的刘备军队,在当阳(今 湖北当阳) 的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仅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 骑突围,在与关羽、刘琦等部会合后,退守龟缩于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一线。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曹操踌躇满志,轻敌自大,企图乘胜顺流东下,占领 整个长江以东的地区,一举消灭孙权势力。尽管谋士贾诩建议他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 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可是曹操哪里听得进去。
在强敌压境、存亡未卜的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两股势力为了避免彻底覆灭的共同 命运,终于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
早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东吴即曾打算夺占荆州与曹操对峙。刘表死后,孙权又派 鲁肃以吊丧为名去侦察情况。鲁肃抵江陵时,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向南撤退。鲁 肃当机立断,即在当阳长坂坡会见刘备,说明联合抗曹的意向。处于困境的刘备欣然接 受了这个建议,并派诸葛亮随同鲁肃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形势。指 出:刘备最近虽兵败长坂坡,但是尚拥有水陆2万余众的实力。曹操虽然兵多势众,但 经长途跋涉,连续作战,非常疲惫,就像一支飞到尽头的箭镞,它的力量连一层薄薄的 绸子也穿不透了。
何况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这种形势下, 只要孙、刘双方同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击破曹军,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孙权 对他的这番精辟分析深表赞同。 可是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着反对抵抗、主张投降的势力。
长史张昭等人为曹军的声势所慑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势众,又 挟新定荆州之胜,势不可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东吴难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张昭 是东吴的重臣,颇具影响,他这样的态度,使得孙权感到左右为难。这时鲁肃就竭力密 劝孙权召回东吴军事主帅周瑜商讨对策。
周谕奉召从鄱阳赶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样主张坚决抗御曹操。他以为: 曹操虽已统一北方,但其后方并不稳定。马超、韩遂在凉州的割据,对曹操侧后是潜在 的重大威胁。曹操舍弃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长处,而同吴军进行水上较量,这是舍长就 短。加上时值初冬,马乏饲料,北方部队远来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 兵之大忌,曹操贸然东下,失败不可避免。紧接着,周瑜又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兵力。
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 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 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 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尔后继续挺进,在赤壁 (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打了一个遭遇战。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 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优势,但毕竟是力量弱小,要打败强大 的曹军谈何容易!可是,机遇总是喜欢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弱 者孙、刘一边。这中间的关键,就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们能够比较敌我优劣长短,善于 捕捉战机,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乘隙蹈虚,欺敌误敌,因风放火,以火助攻。
当时曹军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长江的风浪把他们颠簸得口吐 黄水,苦不堪言。于是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相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敌强 我弱、不宜持久及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
周瑜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乱而击之的作战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先让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并与曹操事先约定了投 降的时间。曹操不知是计,欣然容允。届时,黄盖率蒙冲(一种用于快速突击的小船)、 斗舰数十艘,满载干草,灌以油脂,并巧加伪装,插上旌旗,同时预备快船系挂在大船 之后,以便放火后换乘,然后扬帆出发。当时,江上正猛刮着东南风,战船航速很快, 迅速向曹军阵地接近。曹军望见江上船来,均以为这是黄盖如约前来投降,皆“延颈观 望”,丝毫不加戒备。
黄盖在距曹军1公里地处,遂下令各船同时点火。一时间“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直冲曹军战船。而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分散不开,移动不得,顿时便成了一片火海。这 时,风还是一个劲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烧到了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 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惊慌失措、鬼哭狼嚎、溃不成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在长江南岸的孙、刘主力舰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势穷力蹩,被 迫率军由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方向仓皇撤退,行至云梦时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风 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以草垫路,才使得骑兵得以通过。一路上,人马自相践踏,死伤 累累。孙、刘联军乘胜水陆并进,穷追猛打,扩大战果,一直追击到南郡(今湖北江陵 境内)。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到北方。 这场赤壁大鏖兵至此遂以孙权、刘备方面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赤壁之战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曹操势力不复再有南下的力量; 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刘备乘机获取立足之地,势力日益壮大,三国 鼎立的形势就此造成。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两大集团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筹划与灵活的作战指导:第 一,在敌强我弱,分则俱亡,合则势强形势下,精诚合作,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形成 一股可以与曹军抗衡的力量。第二,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针对曹操骄傲轻敌,舍长用 短的特点,利用地理、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欺敌诈降,并果断采取“以火佐攻”的作 战方针,乘敌之隙,予其以出其不意的打击。第三,在实施火攻袭击成功的情况下,不 失时机地率领主力舰队横渡长江,乘敌混乱不堪之际,奋勇打击曹军,奠定胜局。并坚 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夺取荆州。
反观曹操,虽然他久历戎行,战绩辉煌,但在赤壁之战中却屡犯战略、战术上的错 误:一是轻敌冒进,率意开战;二是弃骑用舟,舍长就短;三是在作战部署上又犯连结 战船的错误;四是对敌手可能实施火攻的情况茫昧无知,轻信诈降,疏于戒备,终于导 致了可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