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高等学校如何贯彻落实《纲要》?近日,记者带着这一问题,采访了湖北高校有关专家、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德育工作者。大家指出,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抓住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的契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造就一代“四有”人才。
把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李怀中说,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师生群体是全体公民中应该具备更加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部分,高校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和窗口作用。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邓道祥谈到,大学生是社会公民的一员,理应带头履行公民道德的义务和责任。《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法则。应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这些基本道德规范在概念上是清楚的,认识上是明确的,行动上也是做得较好的。但不可否认,也有少数学生或认识不足,或知行不一,或不以为意,以至于个别“缺德”、“失德”现象时有发生。在大学生中,确有普及二十字道德规范或补课之必要。
湖北大学学工处处长王体正指出,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近几年,高校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和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学生道德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生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当前不断变化的学生思想实际不相适应,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有所脱节,德育工作的评价手段单一,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
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献君说,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认真总结以往教育中的经验教训,着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一个人的责任感、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文化底蕴。如对中国历史一无所知,就不可能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任何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这四个要素组成的。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形成。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学校开展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参加实践,从基本的行为训练开始,做到知行统一。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长鲁大安认为,“两课”是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必修课。“两课”教师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要丰富和拓展“两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内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把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把“五爱”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每个公民都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把“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充分讲清楚。要改进“两课”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统一起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格非指出,高校的“两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纲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要积极组织“两课”教师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组织编写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两课”德育教材,加大公民道德建设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围绕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向学生传输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涵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经济道德、科技道德、生态道德、国际生活道德内容,帮助学生确立既弘扬传统美德、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观。
邓道祥说,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道德建设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适度超前,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学校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到工厂、农村、医院、学校实习、见习和野外作业,学习和实践职业道德,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端正职业态度,遵守职业纪律,掌握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作风。
王体正谈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道德建设既靠教育,也要靠法律和规章制度。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的管理
参考资料: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t***********_235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