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都知道!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甘为同圈猪!
勾勾勾.
“做人要厚道”(电影《手机》里的台词)
“沙发”(指论坛上第一个回帖的人)
“汗或寒”(起鸡皮疙瘩)
“百度一下”(用搜索引擎找东西)
“潜水”(表示在论坛只看帖不回复)
“顶”(支持)
“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电影《无间道》的台词,报应的意思)
“弓虽”(强字拆写,还表示强的意思)
“偶稀饭”(我喜欢)
“FB”(“腐败”拼音缩写,意指吃饭、聚聚等轻松活动)。
2005年
流行用语大杂烩
春夏流行语
就像衣裳一样,人们的用词、话语可以随季节流行。2005年被中国主流报纸分门别类评出的春夏季十大流行用语,这些用词或许可以把世事一股脑奉献。
综合类:和谐社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食品安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千手观音、连宋大陆行、高考移民、门票涨价、股权分置改革、颜色革命。国际时事、国内时事、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六类及联合国、安全两个专题的十大流行语同时发布。
国际时事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经济论坛、海啸预警、《京都议定书》、灾后重建、《欧盟宪法条约》、安乐死、伊拉克大选、朝核问题、布莱尔连任。
国内时事类:安全生产、破冰之旅、台湾水果、欧洲游、社会救助、护渔、佘祥林事件、曾荫权当选、赖斯访华、法制政府。
经济类:人民币升值、原油价格、经济普查、房贷利率、财富全球论坛、中欧纺织品谈判、健康住宅、廉价航空、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复性关税。
教育类:教育公平、四六级考试改革、陈丹青辞职、假2B铅笔、丁俊晖现象、留学预警、孔子学院、《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神童”退学、沙兰镇中心小学。
科技类:南极科考、干细胞、MP4播放器、手机电视、新联想、泰坦之旅、深度撞击、神舟六号、物理照耀世界、鸡基因图谱。
文化类:感动中国、汉武大帝、陈逸飞、《青红》、郑和下西洋、行为艺术、中国世纪、圆明园环评、“超级女声”、国学院。
联合国专题:联合国宪章签署60周年、联合国“增常”、联合国改革、安理会改革、行使否决权、反对日本入常、咖啡俱乐部、四国提案、准常任理事国、“团结谋共识”运动。
安全专题:苏丹红、人造牛奶、奶粉碘含量超标、甲肝疫苗事件、化妆品腐蚀、网络银行安全、高温橙色预警、“回奶”事件、抗生素残留、无照生产。
据介绍,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联合发布,开始于2002年,此次是第六次发布。由于2005年的教育类词语和人类自身安全、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因而今年新增了“教育类”和“安全专题”十大流行语。
北语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张普教授,今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流行语的统计,依据发行量等因素,选取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环球时报等15家主流报纸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全部语料,汇入该研究所的动态流通语料库。经过计算机对1.9亿字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再依据流行语的动态曲线模式进行提取,由动态流通语料库博士研究室研究制定。
本次流行语提取的特点主要是:在主流报纸的选择上,不但参考了国家主流报纸的发行量、发行周期、发行地域,也特别参考了各大报纸的阅读率和媒体价值。
张普认为,流行语能够迅速传达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反映社会变迁、人们心态变化的一个侧面,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客观记录了社会的面貌。■王义
秋季流行语
“中国流行语2005秋季发布榜”近日揭晓,超女、“发现”号、新奥尔良、十运会、猪链球菌、节约型社会、“麦莎”、“卡特里娜”、中网、物权法等被列为中国2005年第三季度十大流行语。同时,该榜还首次公布了“超级女声”的20大热词。
得益于一场风靡全国的平民选秀《超级女声》,“超女”一词跃居中国2005年第三季度十大流行语榜首;从发射升空到返回,“发现”号的重返太空之旅给人们制造了太多的悬念;飓风“卡特里娜”造访的“新奥尔良”城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几乎沦为“死城”一座;“十运会”的各项比赛已展开角逐,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举办的一届全运会,自然受到各方普遍关注;今年6月下旬起四川省部分地区发生的“猪链球菌”感染事件早已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大可放心食用猪肉;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已成为全国上下共识;9号台风“麦莎”8月8日在北京高抬脚轻落步,虽忽悠了大家一场,但北京的防范能力通过考验;2005年中国网球公开赛在众多高手无奈作别中结束,“中网”的组织者依然雄心勃勃欲将“中网”办成“第五个大满贯”;“物权法”草案全文7月10日向社会公布,以征求广大群众对草案的意见,引起了热烈反响。2005年中国流行语秋季发布榜:
时政类:节约型社会、“麦莎”、物权法、杨业功、抗战胜利60周年、抗战精神、佘祥林、官煤勾结、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愿景
国际类:“发现”号、新奥尔良、“卡特里娜”、伦敦爆炸、深度撞击、撤离加沙、反战母亲、重返太空、中俄军演、第十大行星
财经类:G股、股改方案、燃油税、小排量汽车、宝钢权证、篮子货币、油荒、新能源汽车、个税起征点、“限小”
文化类:傅彪、香港迪士尼、超级女声、《大长今》、高秀敏、《神话》、《长恨歌》、李英爱、《兄弟》、《哈6》、神州文化之旅
体育类:黄金大奖赛、杜库雷、钟玲、杜威、安琦、十运会、阿隆索、伦敦申奥、中网、忽悠
健康类:猪链球菌、孔雀石绿、丙烯酰胺、免费婚检、流感大流行、“号贩子”、药膳、食品安全法、群体性心因反应、甲醛风波
据《北京晨报》
“超女”之流行语
基本词汇:
粉丝:英文“fans”的音译,即歌迷。
凉粉:“靓粉”的谐音,即张靓颖的粉丝。凉粉年龄偏大,性别比例比较平均。
伪凉粉:指喜爱张靓颖,却拒绝为其投票的支持者。
玉米:“宇迷”的谐音,即李宇春的粉丝。玉米构成以女性为主。
笔迷/笔亲:周笔畅的支持者。笔迷构成以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为主。
盒饭:何洁的粉丝。
佳迷:纪敏佳的支持者。
荔枝:“黄雅莉支持者”的谐音。
1000:指叶一茜。其支持者被称为“茜迷”,因有人诋毁叶一茜为“二奶”,“茜迷”也被诋毁为“奶粉”。
pk:“player killing”,指让两名选手对垒,淘汰其中一人。
成都小吃团:因张靓颖、李宇春与何洁都来自成都,凉粉、玉米与盒饭联合起来相互支持对方的选手。后因“sm事件”而瓦解。
内心纯洁,前途无量:原意为成都赛区评委科尔沁夫对张靓颖的高度评价。在“成都小吃团”分裂后,玉米和盒饭喊出口号“内心‘春’‘洁’,前途无‘靓’”,意为李宇春联合何洁挤掉张靓颖,此举对凉粉的心理造成了较大打击。
舒穆事件/sm事件/812事件:玉米的领导人物之一舒穆在8月12日号召“只支持自己喜欢的歌手,做纯粹的玉米”,宣告“成都小吃团”就此分裂。据分析,舒穆此举的用意为:因为张靓颖为李宇春最大竞争对手,因此在张靓颖最需要短信支持的时候予以打击,避免其利用李宇春的人气。玉米和盒饭随后迅速和好,而与凉粉形成永久分裂。
胡扯事件/天下玉米事件:指天涯的版主“还是胡扯”为了表达对玉米的支持,通过天涯社区高层的关系,在“娱乐八卦”建立“天下玉米”和“粉丝部落”板块并撤销原来的“超级女声”板块,引起网友强烈抗议,“娱乐八卦”的版主也集体签名抗议。在强大的压力下,天涯恢复了“超级女声”板块,并与“天下玉米”并设“靓声靓影”和“全球笔亲”。但挽救措施并未得到所有网友认可,很多人认为“胡扯事件”破坏了天涯的民主平等气氛。
流行语:不在评选在发现
地球在转动,时间在前行,万象在更新,语言在流行。一切都在与时俱进。
流行语,这一本身就非常流行的词语,近来竟像“流行色”、“流行服饰”、“流行歌曲”一样被喜爱流行的弄潮儿传播着。
语言是社会的镜像。流行语,作为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词语,无非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最受人关注的事件、现象,在人们语言中的折射。
语言又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流露。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反映着当代社会时局与人们文化心态的变化。
流行语是不停地流动变化着的。每一年的流行语都会鲜明地表示出当年为社会公认的年度特征;当然, 每一年各个领域的流行语都会鲜明地表示出当年为社会公认的该领域的年度特征。敏感的人们可以从现时的流行语中预测到未来的流行。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节奏的加快,流行语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更新频率越来越快。同时,对流行语的研究也出现细分趋势,不仅关注全社会综合流行语的测定,更扩展到了单个领域的流行语测定,譬如时尚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体育流行语等等。人们不再满足慢节奏、单一范围的流行语,快速前进的社会希望看到的是最新鲜的最细化的流行语呈现在他们的面前。
流行语研究是一项崭新的又非常复杂的现代科学研究。它需要新闻学、信息学、社会学、语言学、统计学等跨学科的研究,又需要将这些研究建筑在电子数据库及精确的词频统计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从而把流行语研究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
流行语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人们的口头语言每天每时甚至每秒都在各种场合发散,要全部收集起来并进行科学分类统计研究几近不可能,目前对此的分析只能是抽样调查;广播、电视是音频语言载体,但是目前也未备有完整的文字数据库可供搜索;图书、期刊是规范性的语言载体,但由于尚未全部数字化及与社会生活的相对间隔,因此也难以作为社会流行语的典型样本。而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紧密联系着社会各个层面,传播着主流社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新闻信息,因此,报纸的语言总带有大众化的、时新的特点,一般的社会流行语总要顽强地进入到报纸的语言系统中去。
PK
How long can that person above me write? ^-^ I think that English is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 in the world followed closely by Manda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