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是寿镜吾的儿子解释的.
又有一说: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儿学习。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都说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东方文苑和pep.com.cn
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
三国时有个叫董遇的人劝告他的学生读书要抓住“三余”时间,即“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冬者岁之余。”因为儿童读私塾不存在“三余”的问题,所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把“三余书屋”改为“三味书屋”。
“三味”是什么意思呢?寿镜吾的儿子寿洙(zhū)邻说:“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ǎi)酱。醯,醋。醢,肉酱。这句话,把当时进私熟要读的主要书籍全都概括进去了。总起来的意思是读书既是学生之必需,又极有味。

用3种味道来比喻书籍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常常提到他小时读书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里的“三味”指的是哪三种“味”呢?好多人都回答不出来。原来这个书屋的名称是有来历的。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ɡēnɡ);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这对联佐证了前面的分析。
也有人认为三味书屋原来叫“三余书屋”,后来书屋的主人将“三余”改成了“三味”。它的原意是在鼓励人们多读书。故事来源于三国时魏国人董遇常。据说董遇常常常教导他的学生注意利用“三余”的时间读书。哪“三余”呢?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思是说,要利用冬天、晚上和阴雨天的空闲时间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