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身兼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直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才被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一、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史之乱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1、天宝年间,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唐玄宗十分昏庸。宠爱杨妃,奢侈无度;政事付于奸毒有数的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之徒;又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杨贵妃得宠,李林甫等夺擅朝政,吏治败坏;杨国忠等“拓边”激功,国力耗虚。加之官僚地主竞相兼并土地,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尖税化,削弱了统治力量,使叛乱者有了可乘之机。
2、府兵制破坏之后,“外重内轻”之势已成。开、天之际,府兵之制破坏,募兵之制渐兴,募兵制逐步代替了府兵制。镇守京师者称“长从宿卫”(后称“彍骑”);戍守边疆者称“健儿”或“长征健儿”。为了防边“拓边”,“九节度”镇兵增至四十九万,多出“彍骑”数倍。这样,“外重内轻”之势成,为有野心的边将对抗唐中央创造了条件。
3、范阳、平卢、河南节度使安禄山率领兵最多,实力最强,野心很大。他几入长安,目击唐中央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乃谋作乱,夺取天下。于是在准备就绪之后,便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叛乱。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
755年冬,安禄山率兵十五万南下反叛,一路势如破竹,陷洛阳。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史思明占河北十三郡。六月,陷唐都长安。玄宗奔蜀,肃宗继位。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史集团分裂。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759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史思明称大燕皇帝,再陷洛阳。
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西犯长安,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掉,叛军大衰。763年,李适、仆国怀恩等收复失地,史朝义穷蹙自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
三、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影响极为深远:
1、它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它使唐朝边防空虚。为了平叛,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从此,唐朝不仅在西域的力量大为削弱,就连关中也不能确保无虑。
3、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此后,不仅河北、山东、列镇相望,即腹心之地亦分裂于方镇。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起,生灵涂炭。
总之,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王朝逐渐衰微了。
参考资料:http://jpkc.snnu.edu.cn/zggds/jiaocai/11/1.60.htm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及国内外形式分析
天宝十二年(753 年),也就是西域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的大战后两年,安西都护府已经从两年前的惨败中恢复。盛唐时期的恢复力可谓是无限,仅仅两年的功夫,高仙芝一手提拔的新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就有实力率军讨伐大勃律(今巴基斯坦所领克什米尔的巴勒提斯坦)。此时的大勃律同吐蕃可算是同气连枝,已经成了吐蕃的附属国,这一地区在十世纪成书的波斯文佚名作者所著《世界境域志》中被称做"勃律之吐蕃"(Boloran Tibet),而其首府斯噶尔(Sidkar,今作Shigar)在《拉达克王统记》里被归于"墨"(Smad)地(弗兰克1926:32)。"墨"这个词在西藏地理中与另一个词"麻域"(Mar yul)一样,都意味着低地,而且总是用来指拉达克一带。也许就是这个原因,直到近代还有人把巴勒提斯坦叫做"小吐蕃",而把拉达克叫做"大吐蕃";甚至把它们分别称做第一吐蕃、第二吐蕃,而把西藏本身称做第三吐蕃(海达尔书1972:135,注2)。正因为如此亲密的关系,吐蕃又一次站在了唐军的面前。西域唐军一向以强悍著称,即便是怛罗斯血战而败,也没丢了唐军的名头。此时两军对决之下,吐蕃军果然抵挡不了,只能向后败退,而唐军一路高歌猛进,直捣大勃律的贺萨劳城。不过吐蕃人也可算是唐军的老对手,虽然不敌,但是也想出了一个败中求胜的招数。他们将军队埋伏在山林之中,然后用老弱残兵进行挑战,企图将唐军诱入埋伏圈。然而这样的招数却被唐军时任判官的段秀实所识破,于是唐军并不冒进,派兵搜山,将埋伏的军队一举歼灭。此时大勃律再无力量与唐朝对抗,只能投降。
眼看着大唐在西域又要风生水起,风光无限的时候,突然一声晴天霹雳,将一切美好的前景击得粉碎。这个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呢?聪明的读者肯定已经猜出来了,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辉煌鼎盛的唐王朝从此走向没落。从文首杜甫的诗篇当中,我们就可以深刻的理解安史之乱的前后唐朝境况的巨大反差。
参考资料:http://wangjianyang.blogchina.com/1032450.html
安史之乱前因后果
┌————————┐
│ 安史之乱的背景 │
└————————┘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捩点,其产生背景如下:
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十七年,杨国忠继之,他们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
二)用蕃将为边帅 —— 唐初所用边帅,多为忠谨之臣,若其治绩卓著,往往入为宰相。李林甫为久安相位,遂议以胡将为边帅,以杜绝边帅入相之途。玄宗竟用其议,擢用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为边帅,镇兵
亦用胡兵,他日安史之乱,遂由此而起。
三)节镇日益坐大 —— 高宗时,节度使非正式之官,及玄宗时则成为一个极大职权的地方镇守官,拥有行政、兵马、财政等实权。按当时十节镇的兵力为四十多万,中央只得不过十万兵,外重内轻,易生叛乱,唐室由盛转衰,关系在此。
四)府兵制度大坏 —— 唐代前期所行的府兵制至高宗时大坏,天宝初年,扩骑法又坏,守卫京师之扩骑,全由招募而来,多为游好闲之徒,不务正业,入伍以后,又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绝无战斗能力,安史乱兴,遂不能御。
五)将相不和 —— 安禄山原是营州胡人,曾任互市郎(翻译官)一职,后来得到玄宗宠信,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强大,蓄谋异志。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屡次向玄宗说安禄山将反,安禄山遂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
┌———————┐ │安史之乱的经过│
└———————┘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总括来说,安史之乱虽草草平定,但是仍不能全面地统一中国只是收后长安与洛
阳;而自安史之乱后,中国国势也一落千丈了。
┌————————┐
│ 安史之乱的影响 │
└————————┘
一)政治方面:
1.藩镇割据 —— 安史余党,讨贼有功之将领等,唐室各授以镇帅,各拥兵割地。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后藩镇割据之祸。
2.边患严重 —— 安史叛时,朝廷抽调西北兵平乱,於是边州无备。吐蕃乘虚而略取河西,陇右之地,威胁西京;又联合南诏,诠窥西南。东北之契丹又乘虚进入塞内,至令唐室有后顾之忧,终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乱,得以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又与大臣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终酿成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
二)经济方面:
1.物资短缺 ——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造成物价飞涨现象,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且回纥恃助唐平乱有功,缴索岁帛二万匹,由是中央经济日渐枯竭。
2.增加税收 —— 安史之乱,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
三)社会方面
1.北方人口锐减 —— 安史之乱,祸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各省叛军所过,人民不死於兵祸,则流亡他地,数百里内无人烟,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
2.政治、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 —— 黄河流域,经九年战争,社会战火摧残,破坏不已,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加速向南迁移。
总括而言,自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可说是中国 历史上盛衰的分界线。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国势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对中国的破坏力很强,对中国的影响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