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苦丁太补阴了,苦甘入阴。
苦丁为菊科植物台湾莴苣Lactuca formosana Maxim.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 台湾莴苣为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50cm~120cm,有白色乳汁。茎上部多分枝。叶互生,披针形,长6cm~14cm,基部下延成耳状抱茎,边缘羽状分裂,幼叶下面主脉上有长柔毛;通常无柄。头状花序排列成圆锥状,顶生;总苞圆筒状,长12mm~15mm;总苞片多层,外层较短,向内渐长,内层苞片披针形,长约10mm;花全为舌状,淡黄色,舌片顶端5齿裂;雄蕊5,生于花冠管上,花药基部呈箭头形,聚药;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深裂。瘦果卵圆形,扁平,黑色,顶端具长1mm~4mm的喙;冠毛淡黄白色,细软。
生于路边、荒野、山坡及草丛中。分布于我国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
采收加工 春至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主根1至数个,呈圆锥形,长3cm~7cm,直径2mm~5mm,肉质,表面浅黄棕色,具细纵皱纹,下部有细须根。茎上部多分枝,圆柱形,被毛及细纵直皱纹,质脆易断。叶卷曲或破碎,灰绿色或黄绿色,完整者展平呈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cm~14cm,羽状中裂至深裂,边缘具不规则齿牙,顶端尖,基部成耳状抱茎,被毛;总苞长12mm~15mm,花全部舌状;瘦果顶端具长1mm~4mm的喙。气微,味苦。以主根粗大、枝叶多者为佳。
性味和功用 苦,寒;有小毒。归肝、胃、大肠经。清热解毒,祛风活血。用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慢性阑尾炎,瘀血腹痛,白带,乳腺炎,疮痈肿毒,痔疮,疥癣,毒蛇咬伤。常用量9g~15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注 四川西部地区民间常将本品作败酱草使用,为与败酱草相区别,又称之为“土败酱”。本品有类似败酱的清热解毒之功,但散瘀排脓之力则不及败酱,故多用于治外痈。
功用: 归肝、胃、大肠经。清热解毒,祛风活血。用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慢性阑尾炎,瘀血腹痛,白带,乳腺炎,疮痈肿毒,痔疮,疥癣,毒蛇咬伤。常用量9g~15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性味: 苦,寒;有小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