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卫生条件比较差是本病流行的基础。本病遍及全球,乙肝表面抗原(澳抗)携带率,热带地区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及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血液、性接触和生活密切接触都是传播的重要方式。易感者感染乙肝病毒后约经3个月(6周至6个月)发病。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人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查体中发现。肝功能异常,血清乙肝表现抗原(HBSAg)、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HBVDNA)、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HBVIgM)、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均为阳性。大部分乙肝病人经治疗后能痊愈;少数病程迁延或转为慢性,其中一部分可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变甚至肝癌;极少数病人病程发展迅猛,肝细胞出现大片坏死,成为重型肝炎;另有一些感染者则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