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格拉胡斯》的作者是谁?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格出发,途经维也纳、威尼斯和维罗纳三城并作短暂停留,最后来到意大利北方风景秀丽的小城里瓦,这是1913年9月,卡夫卡的一次鲜为人知的旅行。此行的起因,据称是"出于无奈":作家既想摆脱情人费莉克的纠缠,也想摆脱令其生厌的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困扰;此行的目的,据称是为了"实现孤独",并准备"随时迎接新的灵感的冲击"。卡夫卡这样想象并认定,秋冬两季是他创作周期中的高产季节。此行的头一年,具体地说就是1912年9月22日至23日,他几乎是一口气完成了小说《判决》的写作,这不是绝好的证明么?

现在,1913年9月22日,卡夫卡乘坐轮船从加尔达湖南岸的德森扎诺出发直抵里瓦,在那里一直住到10月13日,共住三个星期,宿处是紧靠湖边的克里斯托夫冯哈尔图根博士的疗养院。有关他在里瓦的这一段经历,今天几乎找不到更多的记载和"证据",甚至在他的日记中也没有留下片言只语。人们只知道,卡夫卡所期待的创作奇迹并没有出现。他承认,在里瓦他几乎没写一个字,而今,保存下来的只有他写于此间的两封信,,一封是写给他的挚友、奥地利小说家布罗德的,另一封的收信人是费利克斯魏尔赤。在这两封信中,作家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他沉溺于其中但并不那么"惬意"的冷漠情绪。

但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却给卡夫卡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印象,几年后,他把这些印象写进了他的两个小说残篇。后来,布罗德在组织出版卡夫卡的作品时为其中的一篇定名为《猎人格拉胡斯》。该篇描写的是一个在黑森林一带遇险的男子的奇特故事:由于舵手的瞬间疏忽,他乘坐的小船行错了航线。他不死不活地躺在担架上,小船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历尽周折,最终到达里瓦。在里瓦,他同市长就其生存问题进行了一次颇不寻常的谈话。

故事发生在一个实际存在着的地方,同时又在作品中点出其名。这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小说再现了里瓦城的某些地形地貌特征,可见在写作时,卡夫卡对小城当时的风貌记忆犹新。恰恰由于作品中这种地方风情画般的真实再现才引出了一个问题:让主人公在世上乱跑的念头是否源于真实的生活?文学史家认为:有一个事件,它给卡夫卡在里瓦的逗留投下了阴影,而且很可能就是他创作这篇小说的动因。

在9月28日写给布罗德的信中,卡夫卡谈到了他对孤独静寂的渴望,同时还对疗养院中与他同桌就餐者作了简短的描述:"……我坐在一个老将军(他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开口讲话,则又讲得十分机智,使听者不能忘怀)和一个矮小的、外表像意大利人的瑞士女人中间,这女人说话声音低沉,常搅得她的邻人心神不安……"

有关这个女人的情况,人们至今一无所知。将军当是路德维希冯考赫少将无疑。将军1847年生于德国东南部的迈森城,祖籍匈牙利,曾服役于奥地利第六骑兵团。到里瓦疗养时已退役。

据地方官员后来的调查,抑或据官方公布的情况及见诸于报端的报道:1913年10月3日清晨7点多钟。考赫将军从外面回到自己的房间,用手枪自杀身亡。报道说:将军既打空了自己的心脏又打穿了自己的头颅,他仰卧在靠背椅上,怀里放着一本打开来的英文书。

将军没有留下遗嘱,因此对于他自杀的原因,人们不得而知。有人推测,他的死可能是因为"神经衰弱"或其他神经疾病,总之是由极度的抑郁所致。一家意大利报纸写道,这与卡夫卡给人的印象有相似之处。据德文报纸报道,考赫将军的遗体被安放在圣安娜教堂的灵床上,于10月6日葬于里瓦城的一个墓地。

将军之死的场面不能不使人想到猎人格拉胡斯到达里瓦时的情景:格拉胡斯躺在担架上,被人从船上抬下来,抬进市政府的一个房间,然后就像在教堂里安放尸首一样,在床头为他点上蜡烛,市长虔诚地跪在床前为他祈祷。

研究家认为:对卡夫卡小说中的描写起作用的不仅是作家亲眼所见的情景,写猎人的辗转奔命,实出于传统的看法,这种看法认为:自杀者的灵魂是不能安宁的。按照欧洲一些国家的古老习俗,自杀者的遗体要安葬在乡间大道的十字路口旁。在有些地方,人们甚至将一根木桩楔进死者的身子,以使其永留于埋葬之地(有关吸血鬼的传说中也有相同的习俗,据说这些吸血鬼均为自戕者所变)。尽管猎人并没有自杀,但人们不难看出他对生活的冷漠态度,他穿上寿衣"就像一个姑娘穿上结婚礼服一样"。

为考赫将军举行葬礼的那天,他的亲属可能没有一个人在场。据说将军没有妻子儿女。在疗养院,他跟卡夫卡一样,与周围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往来;像躺在担架上的猎人格拉胡斯不为里瓦城的居民所注意一样,将军的葬礼十分冷清,没有多少人送他去墓地。

但卡夫卡却用他的小说,用他的猎人格拉胡斯为将军立了一个纪念碑。在小说开头的描写中,作家便提到了"舞剑英雄影子里那一座纪念碑碑座的台阶",这几乎是唯一的一个细节,既准确、真实,又好像故意有所改变。人们知道,直到1916年,里瓦市的广场上还矗立着捷克圣徒内波莫克的一尊雕像,那当是人

参考资料:http://210.28.216.20/20sj/qys/html/kfkxunfang-2.htm

猎人格拉胡斯》的作者是弗茨茨卡夫卡。

在现代西方文坛上,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是本世纪最大的事件,它领导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文学潮流,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文学的面貌,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当它刚露头角的时候,是以“非文学”的“怪脸”出现的,除了很少的同调者以外,人们都不把它放在眼里,曾几何时,它成了气候,掀起轩然大波,比这股大潮本身更令人瞩目的也许是,它的先后出现的一批弄潮儿中,一位举大旗的人物不是来自文艺复兴的故乡,不是来自新思潮最活跃的法兰西,也不是来自德意志文化的本土,而是来自欧美几个公认的文学大国以外的东欧一隅——波希米亚,准确地说来自波希米亚所在的捷克首府布拉格。但也不是来自布拉格讲捷克语的民族中,而是来自只占这个城市十五分之一人口的少数讲德语的居民中。

这群居民中的一个犹太商人的儿子弗茨茨卡夫卡(1883—1924)就把现代主义文学插在这个东欧名都的德语孤岛上!这可谓“咄咄逼人之事”。

然而,比这更令人惊异的是,在布拉格这个德语孤岛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恰恰在卡夫卡这一茬上,出了一批造气候的弄潮儿,一起作浪兴波,其影响波及全世界。除卡氏外,有本世纪德语诗坛最杰出的诗人里尔克,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诗人、小说家弗茨韦尔弗、杰出小说家梅林克、被誉为无产阶级报告文学开拓者基希、社会主义诗歌奠基者福克斯。这使得当时布拉格德语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卡夫卡从大学年代起就有可能参加他们的活动,并同其中的好些人结下了友谊,这使卡夫卡成为时代巨匠并开一代新风的大家。现在,经过时间的考验,他和法国的马采尔普鲁斯特(1871-1922)和爱尔兰的詹姆斯乔埃斯(1882—1941)等,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祖师。但卡夫卡本人并没有倡导过什么学说,建立过什么流派,或组织过什么文学团体,他的“祖师爷”地位,是他的作品本身

带来的,是时间考验出来的。作者生前并没有享受到这个荣誉,因为他生前只发表过少量的短篇小说,它们在马克斯勃罗德于1950 年编纂的卡夫卡九卷集中,只占一卷的篇幅,而且在作者生前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卡夫卡的影响是在他死后,是在他的这位挚友勃罗德陆续整理出版了他的三部长篇小说,特别是1935 年第一次出版了他的六卷本的文集以后,先在法国,经过加缪等人的宣传,很快扩大到英美,形成一股“卡夫卡热”。各种有影响的流派都向他攀亲结缘:从他的作品中,存在主义文学看到了追求自由存在的痛苦;荒诞派看到自己所需要的“反英雄”;黑色幽默派看到了讥讽意味和含泪的笑;超现实主义看到了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超肉体感觉”;表现主义看到了梦幻幻想和直觉等等,不一而足。到了五十年代后半,这股

热潮涌进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同时引起西方某些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评论家的重视,他们纷纷发表评论。1963 年,当卡夫卡八十周年诞辰的时候,他的故乡布拉格举行了国际性的卡夫卡讨论会,与会者主要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界代表和西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尽管会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但它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人能提出全盘否定卡夫卡的理由了。

参考资料:||

卡夫卡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