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同的民族都各自具有自己的宗教?谁能回答这一难题吗?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对任何宗教都不以为然,一直是用科学的眼光来打量这些宗教教义。现在,我开始怀疑、反思,我是不是太独断太片面,宗教信仰对于人类精神难道就不是必须的吗?一种信仰的确立必须要得到科学的理解和支持吗?
1、 第一个反思结果:宗教是人类精神的必需品,如今科学与宗教不再是对立的关系。
首先反思的结果是,宗教信仰对人类精神的确是必须的。以前在我的观念里,一个人的精神需求排列应该是科学知识第一,道德准则第二,艺术审美第三,宗教信仰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我现在怀疑这样的排列有什么依据?难道一个人的科学知识越多,他的精神就越健全,就越完美吗?有一个疑问常常追问着我:为什么现代人精神上的痛苦不仅没有因科学知识的增加而减轻,反而是越来越加重了呢?
早期的科学和宗教并不矛盾,科学反而要为宗教服务,比如证明上帝的存在。其实早期的科学还没有从哲学里独立出来,用的方法也是思辩的、形而上学的方法,也在寻找事物的第一原理、绝对本体。与基督教所使用的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没有什么不同,上帝就是宗教意义上的第一原理、绝对本体。象托勒密的地理学观念完全和基督教的教义相吻合。
那么,什么时候科学与宗教分道扬镳相互为仇了呢?我认为时间应该从以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直到19世纪达尔文提出物种起源学说达到顶峰。这几百年里,科学在实验精神的指导下,反抗宗教的束缚,获得了独立和解放,以巨人的姿态大踏步前进。而宗教则不断受到怀疑和批判。在哲学里,康德把宗教信仰方面的知识从科学知识中单列出来,不再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而仅仅是信仰的对象,而尼采则干脆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
但是,宗教并没有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湮灭,它依然顽强地活在一代又一代人们心头,人类精神依然离不开它。我认为这不是用一句“宗教是麻醉人们的精神鸦片”这样的判断就可以解释的。
几百年来科学知识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受人尊重,科学知识的力量是强大的,常常使人们自己也惊讶无比。但是,科学的力量再强大,它也不能解决人类精神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有时还产生更可怕的新问题,让人对科学产生疑问。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科学可以解释人的生死问题,但它不能解释人,特别是人的灵魂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尽管科学认为灵魂要随肉体的死亡而消灭,但仍然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据来证实,也只是用一些比方来增加说服力,如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比作火与柴的关系。因为关于灵魂灭与不灭的问题本身是超验的,人死不能复活,天知道灵魂是灭还是不灭呀。反而却有不少濒临死亡又还魂过来的人形容自己的灵魂好象脱离了肉体的束缚正轻松愉快的上浮呢。
此外,还有世界从何而来到何处去、谁创造了世界等这类问题,科学可以实事求是地拒绝回答,但人的精神依然在不断地提出这类科学不能也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来。
科学总是武断地要求人们不去考虑自己生前生后的事情,但人作为独立自主的智慧生命体,怎能不考虑呢?有考虑就有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宗教等信仰的产生。反正科学不能满足的精神需求,总得有宗教等别的方法来满足。
因为我们是上帝的孩子。世界上,所有尊听上帝教诲的孩子,连眼神都是平安喜乐的。
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因为人在社会面前和自然面前,始终是弱小的,人的精神需要庇护、人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能于之沟通的对象,可以将自己的一切托付给他,这个就是上帝存在的意义
精神寄托吧!不同的文化造成了不同的宗教文化
并不是所有人都信上帝,上帝不该是信仰的代名词.中国的儒学比"耶苏'早.社会的稳定不独依法律,重要还是人的思想,中国有儒学是靠政治手段推行的,后来引入佛教.虽然各教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人要施善行.社会唯善唯美.各种教都以人捕捉不到的利益和恐吓来引诱或制止人的行为,而中国的儒学则没有,他制定了人的行为规范通过政治的手段来施行.对稳定社会起到了极大作用!
因为他是真的
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人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或无法解释的问题时,就会把答案推给上帝。上帝是人们为了消除恐惧而人为制造的吧,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但是当我们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但不一定就要是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