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员服饰材料规定有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清代朝服规定在腰带之上必佩荷包。

中国古代对服饰非常讲究,其讲究倒不是因为漂亮与否,而是权力地位之象征。譬如春秋战国时,官员着狐裘有“天子狐白,诸侯狐黄,大夫狐苍,士大夫羔”的明令,其时以白狐为王者服。明朝初年,朝廷百官的公服和朝服没有严格的制度,一品至五品的官服皆为紫色,官员以帽冠区别官阶,待朱元璋坐定江山之后则马上繁多起来,制定了“一品玉带,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的详细规定,并以赐赏朝臣袍带为奖励,据《明太祖实录》记述,仅洪武三年一年里就“赐给朝臣袍带二千八百十三人”。清朝的顺治皇帝驻京后曾下令强行衣冠制式的统一,如严禁士庶穿方巾大袖,不准戴乌纱帽等等,但最后以失败告终,只得作出让步而实行民族同化政策。清代官员的服饰阶级鲜明,尤其是文武官员的冠顶和补服都有等级森严的区分。因此,服装在设计上是必须依照国家大法的制度而设计的。

清朝官服

封建王朝的衣冠之治集中体现在官服上,这在清代又称补服,就是在褂子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布称为补子,绣上不同的飞禽走兽,以表示官职的差别和道德含义。官服文官‘补子’的图案是禽类,而武官的图案是兽类,同时‘补子’的图案根据官员级别的不同也都是不一样的。清代的官服上自皇帝,下自九品芝麻官,都是同一种颜色。总的表现是由蓝色向石青色逐渐过渡,到了乾隆年间,补服被明确规定,只能使用石青色,一直被沿用到清末。 除了补服外,各级官员还分“顶戴花翎”,“顶子”也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 。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就要把顶戴花翎拿下,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职务。下图为清朝一身穿官服的官员

参考资料:||http://bbs.cn.yimg.com/user_img/200605/02/aa***********_short_1406050202242.jpg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