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对于能源供应方面十分紧缺的现状
怎样才能扭转局面局面十分重要,我只知道有国内有两大气井
,所以想了解一下出两大气井之外的第三大气井,并且想知道是否有在开发利用?
新疆塔北隆起的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之成为我国继四川、陕甘宁之后的第三大天然气富集区。
塔里木——中国石油工业的希望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总面积56万平方千米,盆地周边为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所环绕,盆地腹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为33.7万平方千米,占盆地总面积的60%。据中国石油地质权威部门的预测和新一轮资源评价的结果,全盆地油气资源总蕴藏量为191.5亿吨,其中石油资源量约107亿吨,天然气资源量9.39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预测油气资源总量的1/7和1/4。该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含油气沉积盆地,也是世界上尚未进行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的少数几个大型盆地之一。中外地质专家和石油界人士都把塔里木盆地看作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最有希望的战略接替地区。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从1951年成立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开始,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在1984年以前,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薄弱的地方工业基础,以及受当时技术装备、管理体制和经济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30多年间虽然曾先后5次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勘探工作,但始终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进入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石油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组织沙漠石油会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与我国石油工业资源接替日趋紧张状况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989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于同年4月在新疆库尔勒市正式成立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并从全国各油田抽调15000多人的专业技术队伍,由指挥部作为总公司的派出机构在塔里木盆地组织一场新型的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作为陆上石油工业改革的试点,会战一开始,指挥部即按照总公司确定的“两新两高”(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引用新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实现勘探开发的高水平、高效益)办企业方针和“依靠行业主力,依托社会基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充分借鉴国外“油公司”的管理模式,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石油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以实行项目管理、甲乙方合同制为中心的崭新管理体制。指挥部作为总公司的派出机构和总甲方,只负责投资、工作目标管理、工程技术质量监督,以及专业化服务市场的建立规范等工作,基本不配备生产作业队伍,不搞“大而全、小而全”。勘探开发科研、野外施工作业和生产、生活后勤服务,均通过公开招标和合同管理,全面实行专业化承包和社会化服务,使队伍结构和投资方向得到优化。在人事制度方面,采用固定、借聘和临时合同工“三位一体”的用工方式,乙方队伍和甲方借聘人员实行“铁打的营盘轮换的兵”,有效地保证了会战人员的素质和队伍的精干高效,逐步摸索出一条用人少、效率高、效益好的石油会战的新路子。
5年多来,探区的会战队伍已发展到35个物探作业队、45个深井钻井队、8个试油队、1个油气开发公司和240多个与相应专业配套的技术后勤保障和生活服务队伍。石油系统会战职工近2万人,其中甲方4400多人(含借聘职工790人),乙方15000多人,经过艰苦努力,已相继探明了轮南、桑塔木、东河塘、吉拉克、解放渠东、塔中4号、英买力7号和牙哈等8个整装油气田,发现了22个工业性含油气构造和15个高产出油气井点。特别是1993、1994两年,仅用6口和12 口探井就分别探明了储量规模近亿吨的塔中4号和牙哈两个油气田,创造了石油勘探的高水平、高效益。塔北隆起的天然气勘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之成为我国继四川、陕甘宁之后的第三大天然气富集区。与此同时,石油产量逐年增加,从1989年的3.4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195万吨,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目前已正式投产了轮南、桑塔木、解放渠东、东河塘等4个油田,形成了年21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预计1995年底可形成年产50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会战5年来,指挥部已累计生产原油500多万吨,在风险勘探阶段提前为全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做出了贡献。
5年多来,指挥部已累计投入勘探开发资金120亿元。建设资金主要靠向国内外银行贷款和自筹解决。指挥部本着“自借自还、借钱还油、以油养油、以油发展油”的方针,虽然从1992年起就进入了负债经营,但依靠新体制和高新技术的优势,紧紧围绕”抓管理、上档次、兴科技、增效益”的工作目标,靠深化内部改革、挖潜革新、抓管理来降低成本,同时打破油田勘探开发的常规,在加大勘探力度的同时加速对油田的开发,狠抓原油产品的营销和上下游一体化建设以及多种经营工作,使企业提前3年开始归还国内外银行贷款的本息,并已能自筹部分生产建设资金,初步形成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各项生产经营技术指标均高于同期国内同类企业平均水平,如世界主要油区4500米以上探井的成功率平均为31%,塔里木1994年达到了51%;每口探井探明油气储量,塔里木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每探明1亿吨油气储量的勘探投资,塔里木在沙漠地区作业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原油生产成本按同口径相比,塔里木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94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国家标准为1,指挥部为14.85,工业增加值率83.9%,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8.92万元/人年。会战5年多来,一大批勘探开发基础重点工程的建设,有利地保障了探区各项事业的加快发展,如轮南油田100万吨原油联合处理一、二期工程,轮甫油田至库尔勒全长192千米输油管线工程,库尔勒至英买力油田的540路数字微波通讯工程,库尔勒至东河塘油田11万伏供电工程,输油首未站6X50000立方米储油罐工程,东河塘油田60万吨产能建设工程,沙漠公路北段轮南至塔中4油田295公里沙漠公路建设工程,塔中4油田200万吨产能建设和库尔勒100万吨炼油厂等几十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已经或即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1994年竣工的东河塘60万吨产能建设工程和沙漠公路北段工程,广泛彩用了国内外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工程建设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东河塘60万吨产能建设工程,全套工艺和装备均从国外公司引进,首次在国内实现从工艺到自动化的同步投产。由于采用高度自动化的管理,全油田运行管理操作人员仅20人,人均年产油近3万吨,达到国外先进油田的水平,成为国内油田建设的样板工程,塔中地区始终是指挥部发展大场面的主攻战场,但沙漠地区复杂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了勘探开发的展开。为了加快塔中沙漠腹地的勘探工作,1990年总公司决定修筑一条通往大沙漠腹地的石油公路,1991年《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工程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计委组织总公司、中科院、铁道部、新疆自治区所属17所院校、研究所的170多名科技人员进行了近3年时间的联合攻关,采取了“边研究、边试验、边建设”的方法,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了从优化公路选线、“强基薄面”筑路、公路防护等17项配套关键技术,使全线工程费用直接节约5000多万元,并于1994年7月提前完成了这条全长219公里的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一条在流动性沙漠中修筑的专用高等级公路。它的建成通车有效地加快了塔中地区的勘探和塔中4油田的开发建设。特别是1994年底,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总公司又组织开展了塔中4油田至和和地区民丰县约260公里的沙漠公路南段建设。指挥部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提前完成南段选线和筑路准备工作,并于1994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在1995年9月前完成,作为向自治区成立40周年献礼的重点工程。沙漠公路南北打通后,不仅可缩短南疆和田地区至北疆的距离500多公里,而且对今后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勘探,南疆经济的腾飞,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边防巩固和社会稳定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会战5年多来,指挥部在集中精力搞好会战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贯彻了总公司与自治区共同制定的“20字”工作方针,把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依托当地社会基础,积极扩大与区内各地州市县的经济技术合作。5年来共支付地方各类劳务、工程、采购及税赋等资金30多亿元,占指挥部5年总投资的35%。仅1993年支付疆内资金总额就达12.35亿元,占当年总投资的49.4%。此外,指挥部在大量依靠地方劳务和生活服务队伍的同时,还采取扶持地方企业自我发展、与地方合作合资办厂、采取股份制合作兴建大型化工、合建基础项目等措施,使巴州、阿克苏地区支油服务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加快发展。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钟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