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

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

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

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

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

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

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

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

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

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

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

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

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

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

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

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

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

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

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

“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

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

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

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

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

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

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

“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

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

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