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度卞之琳的 鱼化石 ??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卞之琳的鱼化石苦恋

卞之琳爱张充和,整整爱了60年。但这爱,却被卞之琳深深藏在了心底。他在世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知道。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从一些书里觅得蛛丝马迹。

《夏济安日记》是一本风靡海外20余年的爱情日记。1998年当此书在大陆出版时,读者才发现其中有二三十处提到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研究家卞之琳以及他的爱情。

夏济安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时候,爱上他的一个女学生。但这位内心狂热的才子,只知深爱着对方,却拙于表达,结果对方却浑然不知,倒把他自己弄得苦恼不堪。

那时和夏济安来往较多的年轻同事有卞之琳、钱学熙等,而卞之琳的恋爱苦恼之深犹甚于夏。夏至少还敢把自己的爱写到日记里,并且出版。卞则把这种爱藏了一生。甚至直到晚年,他都在极力掩饰。最好的明证,就是他的文和诗。

异乎寻常的初次相识

卞之琳(1910~2000年)苦恋的对象是张充和。1933年夏,23岁的卞之琳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同年秋,便认识了到北大中文系读书的张充和。因为张充和,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很有意味的变化。

当初闻一多先生曾经当面夸卞之琳是少有的年轻人中不写情诗的,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但张充和的出现,确确实实改变了卞之琳的创作。这一切,卞在他的《〈雕虫纪历〉自序》中有所述及。

“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但也确实如他所说,是他私下里做好梦。因此,对于自己的爱,卞之琳总是表现得很隐蔽,这也就使得被爱者可能难以觉察。

比如他写《无题四》,把感情表达得如黄河般九曲十八弯。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里/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爱就是爱,给谁就给谁,可卞之琳偏不。他就是这样,因为爱,看到她胸前的饰品,而古古怪怪地想去研究交通史!如此大绕弯子,把很多读者也绕糊涂了。也就难怪后来很多读者难以理解他在1933年后一段时间创作的诗歌诗风的复杂和细密繁复。

但事情并不到《无题》诗时期为止,“这番私生活以后还有几年的折腾长梦”。说得更郑重一些,这其实是一个人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经验和记忆。其中不乏一些感情的细节,如《无题三》所写——

我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房间/以感谢你必用渗墨纸轻轻的掩一下/叫字泪不玷污你写给我的信面。

门荐有悲哀的印痕/渗墨纸也有/我明白海水洗得尽人间的烟火/ 白手绢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你却更爱它月台上绿旗后的挥舞。

含蓄的鱼化石之恋

而卞之琳这种读者难以理解的写法,在他的名作《鱼化石》中表现到了极致:

《鱼化石》说: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四句极力跳跃,意象独特,引人深思。据《鱼化石后记》的解释,第一行化用了保尔艾吕亚(P.Eluard)的两行句子:“她有我的手掌的形状/她有我的眸子的颜色。”并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相通;第二行蕴含的情景,从盆水里看雨花石,水纹溶溶,花纹溶溶,令人想起保尔瓦雷里的 《浴》。

该诗第三行“镜子”的意象,仿佛与马拉美《冬天的颤抖》里的“你那面威尼斯镜子”互相投射,马拉美描述说,那是“深得像一泓冷冷的清泉,围着镀过金的岸;里头映着什么呢?啊,我相信,一定不止一个女人在这一片水里洗过她美的罪孽了;也许我还可以看见一个赤裸的幻象哩,如果多看一会儿。”

而最后,鱼化成石的时候,鱼非原来的鱼,石也非原来的石了。这也是“生生之谓易”。也是“葡萄苹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可是诗人又问:“诗中的‘你’就代表石吗?就代表她的他吗?似不仅如此。还有什么呢?待我想想看,不想了。这样也够了。”

真的不想了吗?其实不然。卞之琳其实日思夜想张充和,但他的这种表达方式,使得他难以开启张的心。 后来,在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Hans HFrankel)的热情追逐下,张充和被打动嫁到美国来了。那时卞之琳的内心痛苦,可想而知。但他仍然不明确表达,仍然用他特有的含蓄掩饰自己。但他仍然挂念着张充和,这一点从他直到1955年,45岁才结婚可见一斑。

至死不渝的苦恋心迹

其后,张充和似乎在卞之琳的生命里消失了,卞再也没有提起过张。但曾经深爱过,毕竟抹不去。那种爱和怀念,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比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的《卞之琳》卷上,卷首有一张卞之琳与张充和同游苏州天平山的照片。以卞之细密个性,这肯定不是偶然。

香港的张曼仪女士是卞之琳研究专家,她编选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卞之琳》一书附有《卞之琳年表简编》,极其简单的年表,许多事情只能略而不记,却特别在意地记下了与张充和相关的“细小”信息:

如1933年的初识;如1936年10月,卞之琳回老家江苏海门办完母亲丧事,“离乡往苏州探望张充和”;如1937年,“3月到5月间作《无题》诗5首”,又“在杭州把本年所作诗18首加上前两年所编的一道编成《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手抄一册,本拟交戴望舒的新诗社出版,未果,后收入《十年诗草》。”如1943年,“寒假前往重庆探访张充和”,其时距初识已经10年。

这个年表虽然是张曼仪所编,这些事情却定是卞之琳讲出来并且愿意郑重编入年表中的。

2000年2月2日,卞之琳先生驾鹤西去了。60年的沧桑情史,似乎该划上句号了。

但就在卞之琳被送到北京八宝山公墓的次日,卞的女儿青乔驱车,前往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其父1937年8月于浙江温州雁荡山大悲阁为张充和手抄的一卷《装饰集》以及一册《音尘集》捐赠给了馆方。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