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道贾家四春的名字上下联起来的谐音是“原应叹息”(元迎探惜)
参考资料:||http://bbs.cn.yimg.com/user_img/200605/17/aa***********_1406051700640.jpg
四春是指<红楼梦>中的贾家的四个女儿,分别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这含义可以说很多,最简单的是说是谐音:"原应叹息" 在薛、林还未入贾府前,她们是贾宝玉最早接触的“女儿”。本身又都被作者列入十二金钗之正册。按理她们应该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但作者对她们除探春外,所用的笔墨极少。尤其迎、惜二人,几乎没作什么描写。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这四春一直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把元、迎、探、惜,连在一起读便是原应叹惜。
那么作者要为什么叹惜呢?给四春起的名字里面又包含着什么玄机呢?纵观《红楼梦》除贾探春外,那三春都是陪衬但却又不能缺少,因为作者用她们的四个名字,实是标志了四个时代。那便是从正式称帝的清太宗到作者主要描绘的雍正朝这四位皇帝。
第一位是元春,她对应的是皇太极。元者始也,就是原始的意思。那么太极不也是元始的意思吗?由太极才演生出阴阳两仪,四象,八卦,以至万物。元春又是皇妃。这样一来便成了皇太极。
第二位迎春,过年的意思就是迎新春,对这个节日,中国人再熟悉不过。有句诗说“总把新桃换旧符”。现在人们干脆把福倒过来,贴在门上。意思是福到了。从古至今,此习虽有少许变迁,但内涵是一样的。总之,迎新春就是盼望福临。而清朝第二个皇帝世祖顺治不就叫爱新觉罗.福临吗?
探春呢?她应对应上的是那位号称千古一帝的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探春是大观园诗社的发起人,有个号叫“蕉下客”意思是芭蕉叶下人。如果用这个号作谜面,打一位清朝皇帝的名字,那谜底就是玄烨(悬叶)。林黛玉用“蕉叶覆鹿”的典故打趣探春,其中也似有深意。康熙的平生业绩就不用去多说它了,可他继位之初天下却并不太平。还是群雄逐鹿的局面,但这只鹿却死在了他的手里,由此才开创了所谓“康熙盛世”。康熙悬着的青(清)绿的蕉叶也终于覆盖住了这只鹿。还有一段有趣的情节。可以证明探春的身份,在第七十回中,大观园众人放风筝,探春放的是一个凤凰(百鸟之王)。正要剪时,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象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可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再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到有趣了。”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这段文字有一个谬处,谁见过风筝上带着鞭炮呢?或是响哨吧?《红楼梦》中类似这种谬误处多不胜举。真是“满纸荒唐言”了,曹雪芹用了十年时间,修正了五次,不可能是疏忽造成的,唯一的答案是他故意要这样写,越是这种地方,越是有深意。那么这一段文字又是何用意呢?我们知道康熙除了文治外也是一位武功赫赫的皇帝。而其中最重要的,大概要数平三藩了。这也是关系到大清王朝气数的一战。三藩中又数吴三桂的势力最大。我认为王熙凤便暗指这位平西王(后面会论到)这样这段文字的意思便解开了。探春指康熙,她放的凤凰,另一只凤凰(吴三桂)来绞,还有个喜字(尚可喜)带着钟鸣(耿精忠)般的响鞭(响应)也来绞。三藩之乱这段历史便被曹雪芹以这种方式巧妙地引入书中,且不着痕迹,但之所以这样做其用意还是希望读者看懂从而去理解他的“其中味”。用心可谓良苦。
最后是惜春。惜春的作用纯粹只用来暗指作者认为已到了“诸芳尽”的雍正时代。而雍正(先不论作者对他的喜恶)平生的行为事迹,曹雪芹则通过另一个人物(薛宝钗)去表述。那么惜春和胤禛又有什么关联呢?惜春在前八十回中唯一做的事便是绘画。但这不是两笔写意,而是要照着施工图样真实地现出来大观园。人物、花草都要入画,就象现在的写实画。或照片一样。这难道还不是印真(胤禛)吗?另外惜春的性格也与作者认为的雍正相符合。首先是崇佛,说雍正好道是不对的。他其实是个佛教徒,曾在宫中大兴佛事,康熙自号“体元主人”而他自号“园明居士”他虽在宫中养了些道士,但只不过当作医生。在他心中,道士比太监、优伶等辈虽强一些,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道士稍一不顺他的心(如贾士芳)便说杀就杀。而惜春也是从小便想做尼姑,最后也长伴了清灯古佛。第二是阴冷的性格,雍正的阴冷是著了名的。而惜春呢?说薛宝钗是冷美人,我看却比不过这位贾惜春小姐。入画是从小跟着服侍她的贴身丫鬟,却因为一点小错说赶走便赶走,连亲嫂子尤氏的说情都不买帐,更不理会入画的苦苦哀求,理由是怕连累了她的名声(雍正对虚名的态度也有相类吧?)。惜春的心肠也真够狠的了。而她对尤氏说的那番话其刻薄实不亚于以刻薄细致而著称的爱新觉罗.胤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