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建造骨骼和牙齿的成份,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而我国人的摄入量还不到人体所需的50%。因此商家认准钙保健品是极好的商机,各种钙产品铺天盖地,然而钙的最好来源不是保健品,而是喝奶,100克牛奶含钙104~114毫克,还含有优质蛋白质3.4-~3.6毫克,而且吸收率高。有说喝牛奶上火和胀气的说法,可能是我国不耐受乳酸的人群较多的原因。采取合理的膳食结构,从天然食品中获取钙。在日常的食物中,含钙较多的有牛奶、奶酪、鸡蛋、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皮、芝麻、海鱼、蔬菜等。特别牛奶中钙最丰富,每天喝奶500克,便能获得钙500毫克;加上膳食中其他食物供给的300毫克左右的钙,便能完全满足人体对钙的需要。看看这篇文章:科学论补钙 。近年来,“补钙”之风不绝于耳,电视黄金时段的广告大多被“钙化”——男女明星和老演员纷纷登场,极力推介某某补钙产品。吆喝多了就会使人们深信:儿童要补钙、老人要补钙,男人要补钙、女人要补钙,孕妇更要补钙……仿佛一夜之间,人人患了软骨病,整个中国都“骨质疏松”了,而拯救的良方只能是:吃补钙产品。 中国人到底需不需要补钙呢? 中国营养学会大规模的膳食调查发现,我国居民每天钙的平均摄入量为400~500毫克。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提出过一个钙的实用推荐量标准,即推荐正常成年人每日供应量为400~500毫克。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根据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我国就不存在“缺钙”。 美国等西方国家定的标准为每天1000~1200毫克。参照西方的标准,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适宜摄入量800毫克/天;青少年、老年人:1000毫克/天。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国部分地区的人民确实存在“补钙”需要。目前的补钙现状表明:全民的科学知识有待提高。广告铺天盖地,宣扬全民缺钙,人们补钙跟着广告走。 几年来,推销钙的广告充斥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夸张、夸大效果的广告,加上明星们体贴的话语和微笑,你不得不掏腰包买“补钙品”。虽然我国营养学会公布的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800毫克,青少年及孕妇钙摄入推荐量为 1000毫克,但是,我国居民摄钙量地区间的差异很大,牧业区人群以及豆制品摄入量较高地区人群的钙摄入充足,蛋奶摄入较多的城市人群及沿海食用鱼类较多的人群钙摄入也较充足,这部分地区的人群并非都需补钙。内地部分地区,如北方农村以米面菜为日常主食的人群钙摄入量偏低,每日摄钙量为400毫克左右,这些地区的人,可建议加强含钙食品的摄入量。 在商场、药店通过仪器的简单测试就能确定是否缺钙。这种结果不科学,不可信。 在一些大城市的商场、药店中,部分补钙品生产厂家在免费为消费者测钙,很多被测试过的人都发觉自己被判定为“重度缺钙”,继而在测试人员的推荐下购买某种钙保健品。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暗示:人们必须通过吃钙保健品才能迅速补钙。事实上最好的补钙应是通过食补。“补钙产品越贵,含钙量和吸收率就越高,效果也越好”,这是错误的。据调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类补钙品,零售价格从几元至几十元不等。巨额的利润和竞争带来的是广告大战。有的补钙品广告使一般人以为服用了该种钙产品,钙质就会像水泥一样一层层“粘”到骨头上。必须记住:厂家的巨额广告费不会由厂家出,最终是消费者买单。提高个人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判断力,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对广告宣传应有理性思考,对补钙商品有正确的认识。不应被各类响亮的补钙商品名称所迷惑,更不能有崇尚时尚的心理:人家补,我也补。不要听信某些钙保健品的夸大宣传。目前人体对补钙产品中钙的吸收率仅在30%左右,并不存在所谓的“95%”的吸收率。更不能看着电视上的画面,想像你吃进的钙就是那样被吸收利用。 .采取合理的膳食结构,从天然食品中获取钙。在日常的食物中,含钙较多的有牛奶、奶酪、鸡蛋、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皮、芝麻、海鱼、蔬菜等。特别牛奶中钙最丰富,每天喝奶500克,便能获得钙500毫克;加上膳食中其他食物供给的300毫克左右的钙,便能完全满足人体对钙的需要。对于老年人、育龄妇女、青少年等钙需求量较大的特殊人群,如果医生确诊需要补钙,可根据自身需要适量服用钙产品。补钙井非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人体的实际吸收率。每次服用元素钙超过200毫克时,就会使吸收率降低。每天不能超过2000毫克。老年人缺钙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内分泌失调、维生素d活力下降、运动量减少、盐摄入量过高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