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禅定呢?禅定给普通人的感觉是,坐在那里练习呼吸,关照等等。其实,这都是有为法,是助力,还不是真正的大乘法门。大乘法也叫大手印,就大手印而言,普通的调息,观想等等不过是基础,而真正的大手印叫“无生瑜珈”。无生瑜珈也叫“离戏瑜珈”,是在寂定心上起心反观心的实体,即分析动与不动、单一与多数、现在-过去-未来三世,物质与非物质等。
但是,我觉得,大手印没有必要把基础的加行和最上乘的无生瑜珈分别开,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就可以修习无生瑜珈。当然,以前的上师认为,直接修习无生瑜珈必须是具有上乘根性的人。这个是对的。但是,什么是上乘的根性?其实,人人都具有上乘的根性,因为人人都具有认识的能力,只不过被观念所迷而不能运用罢了。他们的认识方式运用的是逻辑的推理方式,所以,迷失了自己上乘的根性。因此,你如果明白了真实本来就是无言的,这就是觉醒了,就可以修习大手印最上乘的法门——无生瑜珈了。大乘法讲究直指心性,而对自心的觉悟恰恰是通过分析,即逻辑认识来达到的。所以,我们看到,大乘法主张无言,可是,他说的最多。
陈健民上师指出大圆满的义理在于自生、自现、自解、自然,其权巧方便的实修方法是出离、安住和放松。
邱陵在他编撰的《藏密六成就法诠释》一书中说:“修持密法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是入于正定和得见自性。专注、观想、颂咒等一切有为法不过是达到这种目标和境界的手段。(我觉得,这是小乘的手段,而不是大乘的方法)
贡噶上师说,修彻却只要在一切法显现上,于当体明空不二之第一刹那上,不想过去,不记未来,不着现在,无修无整,无散乱定住,明明了了觉照认识,这个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间断,即是过去诸佛,也是得见此自性而成佛。除此之外,便无最殊胜之法可修。”在这里,最关键的是“明明了了觉照认识”这句话,否则,就会昏沉。但是,这还是着“无”,他的目的在于达到心寂静的目的,即佛陀所谓的“一无所有”的最初的境地。(见〈楞伽经〉)达到了,这个境界,才可以真正的修习无生瑜珈,即佛陀所谓的第二个阶段——一切诸佛自愿处境界。
一切诸佛自愿处境界是飘动的观念心得到了初步的克服,犹如大风停止了时的寂静轻安的心境。但是,如果没有理性的介入,这个境界就不过是现量境,就如同镜子映物一样。这个心还是被肉体束缚着,他能知,但是不能动。
因此,无生瑜珈就是从这里开始入手,进一步地对自己的心性进行分析,认识。
1、分析动与不动。首先在安止状态,出现妙观察智(即这个能知却不能动的现量心)后,再观察:当心不动时,不动的真实本性是什么?心如何保持不动?如何从不动而动?动时是否保持不动时的静止?动(或念)的真实本性是什么?动如何转成不动?这样设问,玄妙莫测,这就是真正的禅定。这种方法通过观察心性,能够唤醒超越的心智。通过设问便可以明白动与不动没有什么两样,不动与动没有什么差异。在此基础上观察动与不动的真实本性,仍然没有悟透,应该继续观察,最终会明白,认识的心与思维的念是没有分别的,而这恰恰就是妄想的境界,而真实的境界在这个幻境的后面,是不能通过观念来认识的,这就是言语道断,就是无言性的觉悟。……
由此,还要反复地重复,佛陀说要反复十二次,究竟如何只有亲证才能明了。
上面,我只是用抽象的方法,叙述了禅定的运行过程,即一个语言和无言的不断地颠倒的过程,而真正的亲证要丰富的多,不是语言可以描述的。
参考资料:http://www.heshang.com/showthread.php?t=1185
什么是禅定呢?禅定给普通人的感觉是,坐在那里练习呼吸,关照等等。其实,这都是有为法,是助力,还不是真正的大乘法门。大乘法也叫大手印,就大手印而言,普通的调息,观想等等不过是基础,而真正的大手印叫“无生瑜珈”。无生瑜珈也叫“离戏瑜珈”,是在寂定心上起心反观心的实体,即分析动与不动、单一与多数、现在-过去-未来三世,物质与非物质等。
但是,我觉得,大手印没有必要把基础的加行和最上乘的无生瑜珈分别开,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就可以修习无生瑜珈。当然,以前的上师认为,直接修习无生瑜珈必须是具有上乘根性的人。这个是对的。但是,什么是上乘的根性?其实,人人都具有上乘的根性,因为人人都具有认识的能力,只不过被观念所迷而不能运用罢了。他们的认识方式运用的是逻辑的推理方式,所以,迷失了自己上乘的根性。因此,你如果明白了真实本来就是无言的,这就是觉醒了,就可以修习大手印最上乘的法门——无生瑜珈了。大乘法讲究直指心性,而对自心的觉悟恰恰是通过分析,即逻辑认识来达到的。所以,我们看到,大乘法主张无言,可是,他说的最多。
陈健民上师指出大圆满的义理在于自生、自现、自解、自然,其权巧方便的实修方法是出离、安住和放松。
邱陵在他编撰的《藏密六成就法诠释》一书中说:“修持密法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是入于正定和得见自性。专注、观想、颂咒等一切有为法不过是达到这种目标和境界的手段。(我觉得,这是小乘的手段,而不是大乘的方法)
贡噶上师说,修彻却只要在一切法显现上,于当体明空不二之第一刹那上,不想过去,不记未来,不着现在,无修无整,无散乱定住,明明了了觉照认识,这个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间断,即是过去诸佛,也是得见此自性而成佛。除此之外,便无最殊胜之法可修。”在这里,最关键的是“明明了了觉照认识”这句话,否则,就会昏沉。但是,这还是着“无”,他的目的在于达到心寂静的目的,即佛陀所谓的“一无所有”的最初的境地。(见〈楞伽经〉)达到了,这个境界,才可以真正的修习无生瑜珈,即佛陀所谓的第二个阶段——一切诸佛自愿处境界。
一切诸佛自愿处境界是飘动的观念心得到了初步的克服,犹如大风停止了时的寂静轻安的心境。但是,如果没有理性的介入,这个境界就不过是现量境,就如同镜子映物一样。这个心还是被肉体束缚着,他能知,但是不能动。
因此,无生瑜珈就是从这里开始入手,进一步地对自己的心性进行分析,认识。
1、分析动与不动。首先在安止状态,出现妙观察智(即这个能知却不能动的现量心)后,再观察:当心不动时,不动的真实本性是什么?心如何保持不动?如何从不动而动?动时是否保持不动时的静止?动(或念)的真实本性是什么?动如何转成不动?这样设问,玄妙莫测,这就是真正的禅定。这种方法通过观察心性,能够唤醒超越的心智。通过设问便可以明白动与不动没有什么两样,不动与动没有什么差异。在此基础上观察动与不动的真实本性,仍然没有悟透,应该继续观察,最终会明白,认识的心与思维的念是没有分别的,而这恰恰就是妄想的境界,而真实的境界在这个幻境的后面,是不能通过观念来认识的,这就是言语道断,就是无言性的觉悟。……
由此,还要反复地重复,佛陀说要反复十二次,究竟如何只有亲证才能明了。
上面,我只是用抽象的方法,叙述了禅定的运行过程,即一个语言和无言的不断地颠倒的过程,而真正的亲证要丰富的多,不是语言可以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