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我们时常能在林间的树叶、草地和花朵上看到颗颗晶莹的露珠。阳光雨露可以补语万物生长,露水尤其对植物的生长大有益处。那么,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露其实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水珠。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降温比较剧烈,贴近地面空气的温度也下降得很快。这样,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在地面、草地和地面物体上凝结成小水珠。露就是这样形成的。只有当空气中含有一定水汽的时候,才能形成露;若逢干旱天气,久晴不雨,露水也就不易生成。
参考资料:《巧问妙答》
露水四季皆有,秋天特别多。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热量散失很快,地面气温迅速下降。温度降低,空气含水汽的能力减小,大气低层的水汽就附在草上、树叶上等,并凝成细小的水珠,即露水。
露水需在大气较稳定,风小,天空晴朗少云,地面热量散失快的天气条件下才能形成。如果夜间天空有云,地面就像盖上一条棉被,热量碰到云层后,一部分折回大地,另一部分则被云层吸收,被云层吸收的这部分热量,以后又会慢慢地放射到地面,使地面的气温不容易下降,露水就难出现;如果夜间风较大,风使上下空气交流,增加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又使水汽扩散,露水也很难形成。
露水对农作物很有好处,露水像雨一样,能滋润土壤,起到帮助植物生长的作用。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以上罢了。
在0℃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使物体上的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
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露水四季皆有,秋天特别多。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热量散失很快,地面气温迅速下降。
温度降低,空气含水汽的能力减小,大气低层的水汽就附在草上、树叶上等,并凝成细小的水
珠,即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