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佩·威尔第一生重要的作品有哪些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威尔第朱赛佩(Verdi,Giuseppe1813-1901)

威尔第的主要作品有:

(1) 歌剧: 《波尼法西奥伯爵奥贝托》(米兰,1839); 《王国的一天》(米兰1840); 《纳布科》(又称《尼布甲》,米兰,1842); 《伦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军中》(米兰,1843;修订后称《耶路撒冷》,巴黎,1847); 《埃尔纳尼》(威尼斯,1844); 《两个福斯卡罗》(罗马,1844); 《圣女贞德》(米兰,1845); 《阿尔齐拉》(那不勒斯,1845); 《阿蒂拉》(威尼斯,1846); 《麦克白》(佛罗伦萨,1847;修订本,巴黎,1865); 《强盗》(伦敦,1847); 《海侠》(的里雅斯特,1848); 《莱尼亚诺战役》(罗马,1849); 《路易莎米勒》(那不勒斯,1849); 《斯蒂费利奥》(的里雅斯特,1850;修订后称《阿罗尔多》,里米尼,1857); 《弄臣》(威尼斯,1851); 《游吟诗人》(罗马,1853); 《茶花女》(威尼斯,1853); 《西西里晚祷》(巴黎,1855); 《西蒙波卡涅拉》(威尼斯,1857;修订本,米兰,1881); 《假面舞会》(罗马,1859); 《命运的力量》(圣彼得堡,1862); 《唐卡洛斯》(巴黎,1867); 《阿依达》(开罗,1871); 《奥瑟罗》(米兰,1887); 《法尔斯塔夫》(米兰,1893).

(2) 合唱作品: 《民族赞》(1862); 《安魂弥撒曲》(1874); 《我们的天父》, 《圣母颂》(1889); 《圣母悼歌》(1898); 《感恩赞》(1898); 《赞美童贞女玛丽亚》(1898).

(3)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1873).

(4) 歌曲十六首和主调合唱曲一首.

意大利作曲家.生于布赛托附近.父为食品、杂货商.他的音乐生涯以在布塞托村教堂弹奏管风琴,同时担任布塞托爱乐协会助理指挥开始.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从斯卡拉歌剧院艺术拉维尼亚私人学习.斯卡拉当局发现了威尔第的才能,但米兰的学院派人士并不赏识.他的第一部歌剧《波尼法西奥伯爵奥贝托》于1839年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获得成功,眼力敏锐的斯卡拉歌剧院领导梅雷利立即邀请他再写三部剧,不幸其中第一部---喜剧《王国的一天》(1840)一败涂地,又值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相继病亡,便发誓再也不写音乐.好心的梅雷利又劝说他,给他看《纳布科》的台本(索列拉编写),剧中的爱国主义热忱打动了威尔第的心.歌剧写成后大获成功,其中希伯来人合唱《飞吧,思想,插上金色翅膀》令人热血沸腾,是威尔第艺术生涯中的第一块里程碑.此后,他全力以赴写作歌剧.意大利和世界各地的大歌剧院很快都来邀请他. 《弄臣》是1851年为威尼斯写的(因台本在政治上引起争议而遭禁演的几部歌剧之一), 《游吟诗人》是1853年为罗马写的.关于《游吟诗人》,作曲家发表过一篇宣言,其慷慨激昂不亚于瓦格纳在北方发表的一些声明.宣言说,《游吟诗人》应是一种"新型的歌剧",其中的咏叹调、卡巴莱塔、二重唱及其他重唱、终场音乐等等,决不允许凌驾于戏剧之上.虽然他此时还不象瓦格纳那样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游吟诗人》在演出得当时,仍不失为一部高瞻远瞩、影响深远的作品,绝不是人们心目中的为"老一套不良风格"唱赞歌.《茶花女》(威尼斯,1853)虽初演失败,但因亲切感人,不久便建立起与《游吟诗人》不相上下的地位.在《假面舞会》(罗马,1859)、《命运的力量》(圣彼得堡,1862) 、《唐卡洛斯》(巴黎,1867)和《西蒙波卡涅拉》(威尼斯,1857;修订本,米兰,1881)中,威尔第那莎士比亚般的戏剧天才令人刮目相看.《阿依达》(开罗,1871)也许更象一部"大歌剧",但它包含一些私下会面的场景,其表情之深刻使它屹立于同类歌剧之上.此后他沉默了十六年(一生中第二次放弃舞台生涯),随即写出两部真正的莎士比亚歌剧《奥瑟罗》(米兰,1887)和《法尔斯塔夫》(米兰,1893),达到他创作的顶峰.晚年他还写作教堂音乐(虽然不常去教堂),包括1873年悼念伟大意大利诗人、小说家和爱国者的《曼佐尼安魂曲》.威尔第说,"如果人可以拜人,我愿对他跪下."他没有跪下,而是写下了19世纪最伟大的合唱安魂曲来悼念他.

威尔第是在不顾一切、不惜贬低乐队以抬高歌唱家的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哺育下长大的,开始他全盘接受,后来才逐渐按自己的需要发展歌剧形式,直到晚年在《奥瑟罗》和《法尔斯塔夫》中臻于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地.虽然他自己把尚在成长阶段的作品说成"不登大雅之堂",但是他的早期作品是不容低估的.即使是最不成熟之作,也都表现了他的旋律天才和蓬勃朝气,音乐一气呵成,欲罢不能.近年来这些早期作品也相继重演,它们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当他成熟以后,他的创作显示出音乐造诣的不断深化,对乐队更加敏感特别是在乐队的处理上更加足智多谋、匠心独运.他的配器极有个性,清澈透明,美丽如画,虽然也有人批评它(例如肖伯纳便把他的配器比作一只大吉他).

《波尼法西奥伯爵奥贝托》(1839)

《王国的一天》(1840)

《纳布科》(1842)

《伦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军中》(1843,修订后称《耶路撒冷》)

《埃尔纳尼》(1844)

《两个福斯卡罗》(1844)

《圣女贞德》(1845)

《阿尔齐拉》(1845)

《阿蒂拉》(1846)

《麦克白》(1847)

《强盗》(1847)

《海侠》(1848)

《莱尼亚诺战役》(1849)

《路易莎米勒》(1849)

《斯蒂费利奥》(1850,修订后称《阿罗尔多》)

《弄臣》(1851)

《游吟诗人》(1853)

《茶花女》(1853)

《西西里晚祷》(1855)

《西蒙波卡涅拉》(1857)

《假面舞会》(1859)

《命运的力量》(1862)

《民族赞》(1862,合唱)

《唐卡洛斯》(1867)

《阿依达》(1871)

弦乐四重奏(1873)

《安魂弥撒曲》(1874,合唱)

《奥瑟罗》(1887)

《圣母颂》(1889,合唱)

《法尔斯塔夫》(1893)

《圣母悼歌》(1898,合唱)

《感恩赞》(1898,合唱)

《赞美童贞女玛丽亚》(1898,合唱)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