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条” 是日本政府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21条秘密条款。
日军占领青岛后,所谓对德作战已告结束,但仍不肯退兵,也不肯将所占地方交还中国。很明显,日本帝国主义是以对德作战为幌子,企图从德国手里抢去中国的胶州湾以及取得对我山东全省的控制。
而中国当时的袁世凯政府是一个卖国的政府,除了发几个书面抗议和进行所谓“交涉”外,根本就不可能以武力抵抗日本的侵略。而就在这时,袁世凯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称帝丑剧,到处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帝国主义的胃口越来越大,态度越来越蛮横,山东问题还没有解决,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又向袁世凯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的文件,并要求袁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
一、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把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递交给袁世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由于欧洲列强陷于大战,无暇顾及东方,这为日本在中国进行扩张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日本一方面出兵中国山东,另一方面加紧制定全面的对华要求。外务大臣加藤指示外务部把包括军部在内的各方面的要求综合到一起,最后归纳为5号21条。1915年1月18日下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把日本对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递交给袁世凯,并要求对此事绝对保密。为减少损失,袁世凯政府与日本进行了秘密谈判。由于日本对中国的蛮横威胁,致使软弱的袁世凯政府不敢公开向外界泄露要求的内容。
从莫理循的文件资料中可以看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霸占中国主权的苛刻条件,袁世凯是反对的,认为不能接受,“所要求太无理,令人愤恨”,甚至说:“日军打到新华门也不同意。”尤其是对第五号七条要求,他认为是把中国当成了第二个朝鲜,“各条约多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开议”。袁世凯的这些言论不乏惺惺作态,但多少还是反映了他当时真实的心态。面对列强妄图灭亡中国的蛮横要求,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表现出应有的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和态度。
二、1915年1月22日,日本《朝日新闻》刊载了日本对华四条要求;得知消息后,中国人民极为愤慨
“二十一条”是对中国生死攸关的重大政治事件,但迫于日本的武力威胁,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对外保密,即使让日本人、宪法顾问有贺长雄向日本有关方面了解情况,也是有所隐瞒。因而作为袁世凯顾问的莫理循更无从知晓内情。但他十分关心局势,希望了解“二十一条”的实质内容。1915年1月20日,他谒见袁世凯,但袁丝毫未提此事,然而,莫理循得到一个印象:日本人使他十分忧伤。
在“二十一条”尚未公布之前,报界很快得到消息。1月22日,日本《朝日新闻》印发号外,刊载了日本对华四条要求:一是关东租借期限和南满铁路期限均延至99年;二是德国在山东省的全部利益悉让与日本;三是开放中国最重要的一些地点作为商埠;四是日本在华享有建筑铁路和内河航行之权利。同日,中国《亚细亚日报》、英文《北京日报》均以《日本又向外交部提新要求》为题报道了中日之间的外交新动向。但当时还没有更加具体的内容。这引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国内反日舆论声浪四起。上海、北京、天津、杭州等地商民、学生和海外华侨,一致抗议日本,要求政府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希望政府宣布“二十一条”内容与交涉情形。
三、莫理循在1915年2月5日的备忘录中,记下了日本不敢对外公开的第五号的七项内容,同时也对第一至第四号大部分内容也做了记录
虽然几个外国记者都在根据自己得到的消息发出电报,国内报界也议论纷纷,但在1月底,无论是莫理循,还是那几个记者,并不知道“二十一条”的全文内容。莫理循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向全世界公布真相,澄清人们的猜疑,从而达到遏止日本侵略野心的目的。实际上,当时的舆论对中国是比较有利的。但袁世凯政府并未、或者说没有也不敢想到抓住这个时机,回击日本。面对有利于己的时机,袁世凯仍然不敢公开地揭露日本的阴谋。不过,袁世凯政府也深知事态的严重和日本侵犯中国主权的野心。因此,从捍卫中国的主权角度出发,袁世凯只好采取私下透露的方式以争取世界舆论的同情和寄希望于英、美等国的干涉。1915年2月初,他期望通过他的政治顾问莫理循向国外报纸透露真相。2月5日下午,莫理循应邀谒见了袁世凯。回家后莫理循立即整理了一份袁世凯与他的谈话内容的备忘录:
日置益对总长、次长的态度傲慢。他坚持(中国政府)全盘接受(二十一条)。但总统向我保证,决不同意那些条款,即使日军打到新华门也不同意。
备忘录下面的顺序是我自己安排的……
日本的要求:
中国中央政府应聘用有力之日本人,充为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
中日合办警察机关。
中国政府期望由日本保证中国的完整。
日本有权在中国任何地方布教。
所有在中国内地所设日本病院、寺院、学校等,概允其土地所有权。
山东省内并其沿海一带及各岛屿,无论任何名目,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
日本将有权修造四条从南昌起始的铁路,即南昌至潮州、九江、武昌、杭州。(总统强调,这样建造的是日本人的铁路,而不是日本人为中国人建造的铁路)
南满洲和东部内蒙古:
(1)长春至吉林(即吉长铁路)的铁路期限展期至99年。
(2)安东—奉天铁路期限展期至99年。
(3)旅顺、大连租借期限展期至99年。
(4)日本国臣民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有经商、居住、耕作及其他权利。
(5)未经日本国政府同意,中国不得允准他国人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建造铁路。
(6)日本国臣民在东部内蒙古具有开矿权。
长江流域:
日本国与中国合办汉冶萍公司。未经日本国允准,该公司铁矿、煤矿均不得开采。
(总统解释说,这意味着所有长江流域煤矿、铁矿的开采都受制于日本)
山东:
将德国在山东所有权益让与日本。龙口或烟台至潍县的铁路由日本建造。(总统认真地指出,这与外国在中国建造铁路的条件不符,而是在中国境内的一套日本铁路)
福建:
不经日本允准,不得在福建境内建造船厂、铁路或开采矿山。
中国所有军械均从日本购买,中国如设立军械厂,日本有权帮助中国建立。
在这个备忘录中,莫理循首先记下了日本不敢对外公开的第五号中的七项内容,对第一至第四号大部分内容也做了记录。这些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日本列强向中国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秘密要求的内容。
得到真相后,莫理循试图通过记者对外公布。2月9日,莫理循主动与《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端纳联络。2月10日,端纳来到他的住所,莫理循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尽可能地写好消息,他将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端纳于2月11日发出了报道,《泰晤士报》于12日刊出。此后,北京的消息成了世界各国的头条新闻。
但是,由于《泰晤士报》听信日本驻英大使的搪塞之词,2月12日发出特稿中只对日本向英、美等国公布的东蒙和南满以及英国所关心的长江流域的情况报道得比较详细,但对于中国危害最大,也是各国列强所关心、而日本不敢对外公布的第五号,并未明确地、完全地反映出来。
四、日本为隐瞒“二十一条”内容真相,制造了两个文本;莫理循建议中国政府拍照复制“二十一条”全文备忘录,从而为揭露日本这种欺瞒世界的卑鄙行为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消息公布后,美、俄、英三国乃电令各该国驻日公使向日本外务部要求,希望获知中日秘密谈判的内容,尤其是日方的条款。日本迫于国际压力,乃将其中较为普通的11款以正式文书通知各国,但仍然隐瞒第五号内容。由于日本向欧美列强公布的条款没有损害他们在华利益,因此,报刊舆论对欧美列强产生的影响没有达到袁世凯政府所希望的效果。于是,袁世凯与莫理循不得不采取新的方式,这就是将“二十一条”全部文本交与美、俄、英等各主要使馆,试图继续引起他们的重视。2月15日,莫理循终于得到了“二十一条”全文英文译本,并积极努力地将日本灭亡中国的全部要求公布于世。“二十一条”要求曝光后,日本仍企图欺瞒欧美各国,同时,日本报纸对莫理循大加攻击。但是莫理循并未停止对日本侵略野心的揭露,他还积极地向中国政府提出可操作性建议,比如中国政府采纳了他提出的一份由官方拍照复制“二十一条”全部文本的备忘录,从而保留了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确凿证据。
1915年5月7日,日本向袁世凯政府下达了最后的通牒,5月9日袁世凯政府被迫接受,5月25日正式签订了条约。袁政府接受最后通牒的消息一经传出,国内群情激愤,各城市爱国团体,纷纷集会,誓雪国耻。虽然由于国际压力迫使日本删去了对各国有威胁的内容,但是所签订的条款中都有严重侵犯中国利益和主权的内容。
因此,从“二十一条”披露的过程来看,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有确凿根据、不容掩盖的历史事实。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也作了一定的抗争,加上英、美等国列强维护自身在华利益的客观影响,致使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未能完全得逞。近日日本通过的《新历史教科书》宣称是中国“制造了‘二十一条要求’的名称”,这显然是在歪曲历史,也是日本右翼一贯的美化侵略、蒙蔽日本人民、丑化被侵略国家的常用伎俩。(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相关链接
“二十一条”
1915年1月18日,日本递交给袁世凯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号关于山东问题四条:日本拟向德国协定取得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权力利益;日本建造由烟台或龙口连接胶济路的铁路;中国从速自动开放山东省内各主要城市作为商埠等。
第二号关于日本在南满及东部内蒙古“享有优越地位”的七条:将旅顺、大连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均展至99年;日本臣民可在南满及东部内蒙古地区任便居住往来,并经营商工业各项生意;可获得该地区的开矿权等。
第三号关于汉冶萍公司二条:俟将来机会相当,将该公司作为两国合办事业;所有属于该公司各矿之附近矿山,如未经该公司同意一概不准该公司以外之人开采。
第四号一条:中国政府允准,所有中国沿岸港湾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
第五号共七条:在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有力之日本人充当政治、财政、军事等项顾问;所有在中国内地设立的日本医院、寺院、学校等,概允其土地所有权;须将必要地方的警察作为中日合办等。
“二十一条” 是日本政府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21条秘密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