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是铺开之意;“荆”是一种黄荆,属落叶灌木;“道”是叙谈的意思;“故”:指过去的事情。人们形容老朋友相逢,不拘客套礼节,随便坐下,自由叙谈旧情,就叫“班荆道故”。
这句成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关于伍举和声子的一段记载:
伍举,又名椒举,春秋时楚国大夫,他同蔡国大夫声子(即公孙归生)是好朋友。原来伍举的父亲伍参同声子的父亲子朝也是好朋友。
伍举的妻子是王子牟的女儿。王子牟受封于申(楚地名,在今河南南阳县北),所以称为申公。申公犯了罪,偷偷逃跑了。当时有人造谣说:“申公王子牟畏罪潜逃,是他女婿伍举通风报信,送他走的。”谣言这样一传,伍举不免害怕起来,因此赶快躲避到邻近的郑国去。
伍举在郑国,觉得还不可靠,准备再逃到晋国去。恰巧声子因公被派到晋国去,经过郑国,在郑国都城的郊外碰见伍举。他乡遇故知,双方都出乎意料,当然非常高兴。于是“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伍举和声子在郑国城外“班荆道故”。当时伍举自然谈了自己逃出楚国的原因、经过和今后的打算。声子听了,很觉不平,便对伍举说:“你暂且到晋国去住一个时期也好。我一定设法使你早日安返祖国。”
声子在晋国办完了事,便来到楚国,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木(即屈建)接见他,并向他了解晋国的一些情况,还问:“晋国大夫比起楚国来,哪一国的强?”声子答道:“晋国大夫有不少极有才能,不过他们多半是从楚国去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子木说:“晋国难道没有可供选拔的人才吗?”声子说:“也有,可是楚材还是多。”接着,声子列举了析公、雍子、子灵、贲皇等几个投奔晋国的楚国人才,指出楚国因为内政腐败,不善用人,所以人才多跑到晋国去了;并且指出楚国过去几次被晋国打得大败,都是由于这些人在为晋国设谋划策的缘故。子木听了恍然大悟,不由得失声叫道:“啊呀,正是这样!”声子趁此提出了伍举的事,认为那完全是忌妒他的人恶意造谣,竟又白白吓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子木当即下令,恢复伍举的名誉和爵位,派椒鸣(伍举的儿子)立刻动身到晋国去把伍举接回来。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句话,也有人说作“惟楚有材,晋实用之”。成语“楚材晋用”就是从这句话简化而来的,形容甲地的人才自己不会用而为乙地所利用。
参考资料:网络
班荆道故
拼音:bān jīng dào gù
解释: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例句:一次邂逅相逢,一次~,竟使一位艺术殉道者在冥冥里忽闻天籁,于混沌中顿悟禅机。”(李存葆《伏虎草堂主人》)
“班”是铺开之意;“荆”是一种黄荆,属落叶灌木;“道”是叙谈的意思;“故”:指过去的事情。人们形容老朋友相逢,不拘客套礼节,随便坐下,自由叙谈旧情,就叫“班荆道故”。
这句成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关于伍举和声子的一段记载:
伍举,又名椒举,春秋时楚国大夫,他同蔡国大夫声子(即公孙归生)是好朋友。原来伍举的父亲伍参同声子的父亲子朝也是好朋友。
伍举的妻子是王子牟的女儿。王子牟受封于申(楚地名,在今河南南阳县北),所以称为申公。申公犯了罪,偷偷逃跑了。当时有人造谣说:“申公王子牟畏罪潜逃,是他女婿伍举通风报信,送他走的。”谣言这样一传,伍举不免害怕起来,因此赶快躲避到邻近的郑国去。
伍举在郑国,觉得还不可靠,准备再逃到晋国去。恰巧声子因公被派到晋国去,经过郑国,在郑国都城的郊外碰见伍举。他乡遇故知,双方都出乎意料,当然非常高兴。于是“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伍举和声子在郑国城外“班荆道故”。当时伍举自然谈了自己逃出楚国的原因、经过和今后的打算。声子听了,很觉不平,便对伍举说:“你暂且到晋国去住一个时期也好。我一定设法使你早日安返祖国。”
声子在晋国办完了事,便来到楚国,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木(即屈建)接见他,并向他了解晋国的一些情况,还问:“晋国大夫比起楚国来,哪一国的强?”声子答道:“晋国大夫有不少极有才能,不过他们多半是从楚国去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子木说:“晋国难道没有可供选拔的人才吗?”声子说:“也有,可是楚材还是多。”接着,声子列举了析公、雍子、子灵、贲皇等几个投奔晋国的楚国人才,指出楚国因为内政腐败,不善用人,所以人才多跑到晋国去了;并且指出楚国过去几次被晋国打得大败,都是由于这些人在为晋国设谋划策的缘故。子木听了恍然大悟,不由得失声叫道:“啊呀,正是这样!”声子趁此提出了伍举的事,认为那完全是忌妒他的人恶意造谣,竟又白白吓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子木当即下令,恢复伍举的名誉和爵位,派椒鸣(伍举的儿子)立刻动身到晋国去把伍举接回来。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句话,也有人说作“惟楚有材,晋实用之”。成语“楚材晋用”就是从这句话简化而来的,形容甲地的人才自己不会用而为乙地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