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向资本主义列强的重要历史时期。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大学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俾斯麦对于普鲁士有能力统一德意志深信不疑。1832年读大学时,在当年美国独立战争纪念日那天,他同一位美国朋友莫特利用25瓶香槟酒打赌:25年内德意志必然统一。虽然德意志统一比他的赌注晚了10多年,但毕竟在他的手中实现了。
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在19世纪40年代,俾斯麦政治上属于顽固的保守派,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时,俾斯麦在自己领地上组织军队,准备前往柏林“勤王救驾”,武力镇压革命。他尖刻地嘲讽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中资产阶级代表们的清谈阔论,主张用武力把它驱散。俾斯麦狂热的容克信念和立场赢得国王的赏识,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因此,他能清楚地了解俄国和法国统治阶层的意愿和图谋。
自19世纪50年代后,俾斯麦的政治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已经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自己的庄园,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化的容克。俾斯麦意识到,德国的统一是无法阻止的,要挽救普鲁士君主政体和容克利益,只有掌握统一运动的领导权。这个领导权不能被德国资产阶级所掌握,更不能被无产阶级所掌握,而必须由普鲁士容克所掌握。因此,他一方面主张用强力压服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他也清楚,欧洲列强,无论是法国还是俄国,都会阻止德国的统一。在德国内部,普鲁士的霸权一定会遇到奥地利的坚决反对。对于这些障碍,只能用武力作为后盾。这就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
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原来,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境内诸侯林立,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欧洲。1815年,各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国互相主动联合,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分裂不利于经济发展。为了全体德意志小国的共同利益,他们宁愿联合起来。愿望是好的,可以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怎样统一?由谁来统一?这个问题显然非常难办。光靠这种松松垮垮、无任何约束力的“邦联”是不行的。这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超过法国,居世界第三位。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更加急迫提到了各小国的议事日程。各个封建小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普鲁士则不同,他们计划要统一的国家中,排除了奥地利。
就这样,双方展开了斗争。
50年代初,双方势均力敌。1850年春,奥地利主动发起攻势。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但是,普鲁士予以断然拒绝。结果,双方谈判告终。
50年代末,普鲁士实力不断增强,开始反攻。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了经济联系。并利用18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1960年春,普鲁士开始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
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只会吵吵嚷嚷,他们懦弱无能,根本没有实力对抗政府,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一脚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扬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一副挑战者的姿态。同时,他还知道,一旦自己的“铁血政策”得到最后胜利,取得了全德的统一,那么,这些叽叽喳喳的资产阶级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俾斯麦的哲学是:“强权胜于真理”。他认定,武力是取得政治和外交成就的基石。
俾斯麦认为:“对于一个外交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抱有幻想。”他多次阐发自己的外交观点,认为普鲁士的外交政策不能死守正统。俾斯麦有着与众不同的外交风格和个性:他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善于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善于玩弄外交手腕。
此时,正值德意志与丹麦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发生领土纠纷,俾斯麦决定借机先打丹麦,然后再收拾奥地利。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挑起对丹麦的战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地处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的日德兰半岛的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根据1852年5月8日缔结的《伦敦议定书》,两公国不隶属于丹麦,但拥戴丹麦国王作为大公。1863年3月30日,丹麦国王否定议定书内容,提出对荷尔斯泰因享有特权;11月13日丹麦通过新宪法,准备吞并石勒苏益格。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邦人都拒绝归属丹麦。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邦联的石勒苏益格小公国。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抗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共同对外。奥地利为了能从中获益,接受了俾斯麦的结盟请求。1864年1月17日下午,双方订立同盟。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结果惨败。
1864年5月12日,丹麦同普奥两国缔结停战协定。此后双方进行谈判,于8月签订《加斯泰因协定》:普鲁士得到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荷尔斯泰因。
第二步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加斯泰因协定》实际上是俾斯麦设计的迷魂阵,因为奥地利管辖的荷尔斯泰因中间隔着普鲁士其他邦,这为普奥矛盾打下楔子,为俾斯麦提供了战争借口。
《加斯泰因协定》签订后,奥皇约瑟夫想用麻烦不断的荷尔斯泰因换取格拉茨省,被俾斯麦拒绝。于是双方在领土问题上摩擦不断,终于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但打败奥地利并不象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亲往最令他担心的法国。为换取法国中立,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欢迎把卢森堡、瑞士法语区、莱茵河左岸的德国土地等并入法国领土。俾斯麦说:“一个怀有远大志向的普鲁士将把法国人的友谊看作是极端重要的。”拿破仑三世的策略是,等普奥两败俱伤后,他好乘机占领卢森堡、比利时和莱茵河左岸地区。这样,稳住了法国。
俾斯麦的战争政策遭到宫廷和许多民众的反对,但俾斯麦在御前会议上坚定地说:“人们常说,命运无常。我拿脑袋作赌注,哪怕我上断头台,也要赌到底。普鲁士和德意志都不能保持原状,两者都必须走(武力)这条路,别无他途!”
群众的反战情绪终于达到极点。5月7日,俾斯麦从王宫回家途中正行走在菩提树下街上。突然他听到身后两三声枪声。他急转身看到一个青年正向他射击!俾斯麦猛扑过去,一手抓住青年的右手腕,一手抓住青年的喉咙。刺客用左手拿过手枪,向俾斯麦开了两枪。一枪打在衣服上,一枪击中肋部。俾斯麦死死掐住青年的喉咙不放。这时一个行路人和两个士兵赶来,抓住刺客,俾斯麦安然脱险。
俾斯麦坚持走回官邸。夫人约翰娜正陪客人用餐。俾斯麦没有打搅他们,而是走进书房,给威廉一世写了一个简短的报告,然后走进餐厅,吻了夫人的前额,像讲故事似地说:“小宝贝,你不要害怕,一个人开枪打我,感谢上帝,我没有事!”
重重阻力都无法阻止俾斯麦统一德意志的决心。
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荷尔斯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爆发。
1866年6月16日,普鲁士军队正式对奥地利军队展开进攻。战争开始后,俾斯麦神经紧张。他同英国大使在外交部花园里走来走去。他对英国大使说:“普鲁士可能被打败。如果我们被打败,我就不回来了。”随后,俾斯麦携带着毒药走向战场。1866年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奥军大败,伤亡被俘共4万余人。战役中,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就站在附近的一个小山上观看。战役结束时,一位副官对俾斯麦说:“大人,您现在是一位伟人了……但如果失败了,您将成为最大的坏蛋!”俾斯麦听后哈哈大笑。
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奥地利全境时,狡猾的俾斯麦没有听从,他估计到法国会出面干预,另外,他可能还会利用奥地利。
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俾斯麦意识到,必须同奥地利缔结和约,才能保住胜利果实。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斯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小国,但他知道,法国也有同样想法,而法国是这样的强大,不打败他,德国的统一将不可能实现。俾斯麦在统一南德四邦上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他说:“在我放置诱饵打鹿时,我并不放枪打第一个来闻诱饵的鹿,而是等到群鹿都来才放枪。”同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最后一个目标,就是打败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