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心跳的冲动;
而婚姻则是一种责任,须尽自己的义务,两人应该相互扶持。
有一种说法: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没有坟墓,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
决定婚姻的在于资源的稀缺性
婚姻中稀缺的资源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解释一下资源在这里的含意。所有能使人得到满足的东西,都是资源。因婚姻而得到的、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称作婚姻的资源。
有人因为寂寞结婚,那么丰富的生活就是他(她)稀缺的资源,他(她)的所择对象就不应该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有人因为贫困结婚,那么财富就是他(她)稀缺的资源,他(她)会首先考虑富有的异性;有人为了政治前途结婚,他(她)的绣球会落在官宦子弟的身上--这绝非偶然,政治权力是他(她)所要的资源。有人说,我们为了父母结婚,为了孩子结婚,为了朋友结婚,就是没有人为了自己结婚。这时,稀缺的资源就是满足父母、(未来的)孩子、朋友期望的东西。通常地讲,这种资源之所以稀缺,或者说,这种资源稀缺的含意是:在当事人那里得不到满足。
每个人都会有不能满足的欲望,而且,不是所有在寻找丰富、财富、政治阶梯的人,都能顺利地在这个社会里找到。就像那个古老的(物物交换时)交换游戏,甲需要用羊换米,乙需要用米换兽皮,丙需要用兽皮换斧子,丁有斧子,但他想换成弓箭。四个人都在寻找各自的交换对象,但都不能得到满足。这时,如果戊有弓箭且需要米,五个人一起协商,就都能获得所需了。但事实是,多数时候找不到戊这个人。如果有人同时拥有米、兽皮、斧子、弓箭,并且愿意交换就好了。这就像实际生活中,凡是要结婚的人,他的周围就布满了有才又有财,幽默又可爱,并且愿意与他结秦晋之好的异性就好了。
第二个前提:资源的不可自我获得
我们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稀缺的资源不能通过婚姻之外的途径获得,或者婚姻是最经济、便捷的途径。
有人说,如果你20岁不美丽,30岁不健壮,40岁不富有,50岁不智慧,那么你基本上就永远也不会美丽、健壮、富有和智慧了。你可以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是同时拥有美丽、健壮、富有、智慧呢?我知道的有一个莫扎特,他是千古奇人。至于普通人,比如我吧,今年二十四了,不好意思,长得对不住你们各位。美容手术在技术上是可以做的,但我绝对不会用钢刀铁剪来开拓我这并不美丽的脸庞。所以,我“基本上永远不会再美丽“了。怎么办呢?我希望能不通过手术获得美丽,最简便的方法便是:拥有一个漂亮的女人,这样也就间接的拥有了美丽。如果我可以通过更简便的方法获得美丽,譬如在流星下许个愿,第二天就可以变得很帅,那么美丽就(相对地)不是我的稀缺资源。
再比如吧,甲是个穷鬼,他过够了穷苦日子。有这样两个姑娘给她选择,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千金,但有些傻和丑。第二个姑娘长得好看,人也不傻,但挣钱不多,收入仅够一个人活着。除此之外,二者再没有什么区别,包括对这个穷鬼的爱都一样深。那么,我敢打赌,如果有一百次机会,甲都会选择有钱人家的姑娘。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财富对于甲是稀缺资源,如果他安贫乐道,我的赌就输了;其次是他自己不能挣得什么钱,如果他明天会有工作,或者有一大笔遗产可继承,我的赌也输了。
婚姻与资源的等价交换
把上面的话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第一,我们自己不完美,并且希望得到所缺的美。第二,别人也不完美,并且也在寻求他们所缺的美。第三,人与人之间的资源可以通过婚姻关系互补。这就是我们结婚的原因,人无所求,人无所欲时,自然也就不会有婚姻。
等价交换是说,你拿来要与别人交换的资源价值相当。按马克思的观点,二者所耗费的人类无差别劳动要相当,即其价值要差不多。但价值理论在这里有些不太适用:美丽和健康是不能靠耗费劳动来衡量的。经济学里有一种稀缺性即价值的说法,拿来在这里有很好解释为什么漂亮也可以是交换的资本。如果大熊猫和猪羊一样遍地成群,它的身价就会一落千丈;黄金真的如粪土,必须在黄金如海水一样多的时候--这里没什么好解释的。物以稀为贵,就是这个道理。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一切稀缺的资源都可以在婚姻中当作交换的资本。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婚嫁之事来得自然,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门当户对,男才女貌,结合之前要有一番衡量和比较。讨价还价,货比三家,商业上的规则这里同样适用。石榴裙下自然迷人,单膝跪倒之前,如果你不扪心自问,我替她问你:朋友,你拿什么来爱我?
我们在异性面前总是努力展示自己的好和美,而不是本性的自己,更遑论坏和丑。因为你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你可以交换的资源。农家女爱王子,靠的是朴实和善良,小家碧玉的美让王子动心。英雄爱美女,前者拿勇敢交换或者吸引后者的漂亮迷人。大款们娶二奶、三奶们,凭的就是RNB(人民币)或者$(美元),但所以上钩的没有一个原就是富婆。西门庆敢挑战武大郎,用王婆的话说,是凭了四大件:潘安的貌,邓通的钱,驴的**,小人的闲:这些正是武大郎所缺,西门庆所有,潘金莲所需,天造地设,何乐不为?当然,咱不能只说坏的丑的,不说真善美。道德,知识,修养,健康,善良,勤劳……也都是资本。其实在真实的人性面前,又有什么好与坏?希特勒不是个好政客,不见得不是个好丈夫。前几天看电视,十个美女选丈夫,八个选八戒,一个选唐僧,一个选沙和尚,没有人选孙悟空。猪八戒又懒又傻又贪吃,但他疼老婆--这正是美女们看中的资源。
在决定之前,我们是要做一番思想斗争的(实际是利益权衡)。这种斗争的结果是:优质优价,童叟皆欺。其过程无非是,看看对方有什么值得献身的地方,想想自己有什么需要的,再比较一下自己的资源还能否换得更好的回报。(这里面还有个择偶的机会成本问题,下一章将祥述)这就是优质优价,也就是所谓的“般配“。那么童叟皆欺是说婚姻中信息的不对称:你不可能了解他的全部真实情况,他也不会告诉你他的一切。所以,才有离婚:因为他/她变了。
明白了这一点,就很好解释为什么俊男配丑女,美女嫁八戒了。我常听人说,谁谁不般配:女的那么漂亮,男的又矮又瘦又黑,眼小鼻子大嘴歪,就是钱多--但哪个女的简直就是被糟蹋了。其实,在经济学家的眼里,这才叫般配:郎财女貌。男人拥有财富,这是他的资源或者资本;女人拥有美貌,这是他的资源或者资本,二者等价交换,没什么不妥。如果你有钱,你就愿意在经济上牺牲一些,换取别的你需要的资源。如果你漂亮,你就会以此为资本,换得你没有的东西。所以,正常的情况是,在美貌上,一定是不般配的,这样才是利益平衡。说的俗一点,美女就只能嫁给丑男(相对于美女)。
择偶的机会成本之女人早婚的原因:美貌与年龄资源的丧失
机会成本的意思是,当你有多个选择(为简化起见,假定为AB两个)而只能选其一时,你选择了A,就丧失了B。这时B就是你选A的机会成本,反之亦然。如何事情,只要有得选择,就有机会成本。择偶也不例外,除非你注定只能嫁给他。柏拉图对此有高论在先,我就不多说了。
每个人都希望丧失的机会成本最小,这样自己的所得就最大化了。但“缘分可遇不可求“,要找到最合适的另一半,必须付出大量的精力去搜寻信息。比如,当年林彪的儿子就在全国范围内选妻。这样当然好,不会留什么遗憾。而搜寻信息的过程是需要成本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得起这样的“工程“。一般的人是:随缘。一边积极的找,一边积极的等。找与等都需要成本,不仅是物质上、精神上的,还有随时间流失而丧失的资源:美貌和年龄优势。
日月如梭,时光如箭,岁月不饶人啊!虽说半老徐娘,风韵犹存,但对于大多数男人,毕竟不如黄花闺女更吸引人。一方面,如果你等待的时间长些,你可以选择的总机会就多;而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所可以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少。这里面有一个函数关系,我不想拿来烦诸位(其实我也不太会,数学的东西让人感觉没有人文色彩)。简单地说就是,你要在一个平衡点上停下来。比如24岁时,你会想:差不多了,正是你最美的时候,再等或者找下去我的身价就要走下坡路了。现在的男友不如自己想象的好,但再等几年,这样的人也找不到了!所以,你结婚了,万事大吉,百年好合!
无可否认,在这个男人的经济世界里,美貌和年龄是女人的最大资源。很不幸的是,这种资源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在达到最高点后,慢慢减少的。在坐标轴上,是一条不标准的抛物线。聪明的女人会在抛物线下行之前结婚,而女人从来就是最聪明的动物。所以,女人结婚要比男人早。各国的婚姻法明确地反映了这一点:男人结婚的法定年龄都比女人大写。
择偶的机会成本之男人迟婚的理由:增加可交换资源
人们结婚越来越迟,这个结论是有数据支持的。不过,即使没有数据,稍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四、五十年代的人十五六结婚,七、八十年代的人十八九岁成家,二十一世纪里而立之年谈恋爱并不迟。当然这里说三十岁,是说男人的三十,女人在此之前就嫁掉了。
结婚的人都是一样,不结婚的就各有各的理由。此文不谈讨诸如找不到对象的情况,只说那些自愿晚婚的人。他们的理由或者借口,归结起来是:增加可交换的资源。比如我吧,现在就不能结婚。我长得丑,又没有钱;老爸老妈是农民,也没有权力或者财产可以继承。我想娶个美丽的女人,怎么办?所以考研究生,考博士生,然后挣钱娶媳妇。我知道如果我等上十年,相貌就更不如现在,但我们的教育体系不改革,等我拿到博士证,已经而立之年了。不好意思,我晚婚了!
值得庆幸的是,财富和知识(其实是隐性财富)的量是随时间递增的,所以晚婚的人不怕贬值。男人也可以早婚,女人也可能晚婚。作为上两章的总结,如果你的资源是可以日积月累的,如牛皮,你会晚婚;反之,如果你的资源容易变坏,如牛奶,你就会早婚。
婚姻减少即稀缺资源减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不愿结婚的人,即单身贵族们越来越多。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不结婚几乎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时尚。他(她)们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自己欣赏的娱乐方式,甚至,有自己的性伴侣。但是,他(她)们就是没有老婆和老公。
不同的经济学家会给出不同的解释。比如说,放弃独身的机会成本增大,即结婚的成本太大,使得他(她)们保持独身。这当然是对的,但为什么独身更好?如果只是因为独身拥有自由,我们就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乞丐的自由度最大,但没有人愿意放弃财产成为其中一员。正如富人们吃素了,我们就天真的以为他们爱蔬菜,殊不知他是把山珍海味吃腻了。从单身贵族们的分布来看,城市多于农村,发达地区多于不发达地区,文化更开放的沿海多于文化更保守的内地。收入和文化水平是保持单身的重要因素。另外,性别、职业和家庭背景也是影响独身的重要因素。男性,自由职业者、文艺工作者以及有海外生活经历的人,独身的可能性最大。这一切表明,有一个概括的原因使得独身成为可能:他(她)们自身的稀缺资源减少,也就是说,他(她)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自足。前文说过,没有交换欲望的人没有婚姻。
他们的自足,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经济上,他们堪称富足;精神上,他们崇尚自由的生活;文化上,他们有自己满足的领域。他们多数的人有稳定的性伙伴,所以食色无忧。他们懂得生活和享受,有更少的家庭压力(比如,父母逼着结婚)和社会压力(我们对独身者的接受和理解),可以承受并日见减少的道德压力(尤其在更开放的性事上)……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希望从婚姻中得到的资源越来越少,以至于所得小于所失。在得失平衡点以下的人,何乐而不独身呢?
这可以解释独身人群的许多现象。比如,收入高的人群独身多于收入低的(在一定范围内)。以为人的自足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是经济自足。独身男子对于独身女子,一是因为平均的收入男人高于女人,二是由于女人希望从婚姻中得到的东西,很多无法实现自足,如生育。女人比男人更需要婚姻,这几乎是经济学界的共识了。
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多少人会终身独身。如我们下面要谈到的,随着时间的改变,一切都会发生变化:他(她)们的自身资源减少,需要从婚姻中得到补偿--他(她)们不再自足,婚姻就顺理成章地登场了。
调侃一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