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有哪些笔名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鲁迅笔名:

干凡飞迅直庚树俟独洛敖隼丁珰丁萌士繇E.L.

及锋之达子明丰瑜元艮元期不堂中头 中拉长庚

公汗风声巴人龙刚且介且文史赉 史癖白舌白道

令飞 飞斐冬华乐文乐贲乐雯品音记者动轩 仲度

华圉自树许遐许霞 迅行苇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铭

译者张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 罗怃佩韦周树

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继茹莼树人候堂独立

姜珂洛丈神飞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晓角翁隼

唐俟旅隼朔尔 家干家斡宴教冥昭焉于黄棘梦文

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灵康郁 隋文越丁越山越侨

越容楮冠鲁迅尊古游光遐观编者虞明豫才 燕客

霍冲孺牛

小孩子丰之余韦士繇邓当世白在宣华约瑟齐物论

杜德机何家干何家斡 即鲁迅张承禄张禄如周玉才

周动轩周树人周樟寿周豫才宓子章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栾廷石唐丰瑜唐元期黄凯音戛剑生康伯度

隋洛文葛何德 董季荷敬一尊朝花社编辑者编纂者

纂述者ELEF

旅沪记者宴之教者楮冠病叟

中国教育社奔流社同人译文社同人铁木艺术社旅沪一记者

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闲书屋 旁斡预 L.S

等等

参考资料:http://www.dzlyw.com/printpage.asp?BoardID=28&ID=338

《鲁迅》笔名谈

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为了与敌人森严的监视和检查进行斗争,粉碎敌人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争取战斗檄文的发表,鲁迅不得不频繁地变换笔名.

鲁迅使用的笔名,据鲁迅夫人许广平统计,至少在80个以上;据有关资料统计,则总共有158个.其中用一字的有"飞","直","隼"等14个;用二字的有"索士","唐俟","冬华"等95个;用三字的有"邓当世","隋洛文"等29个;用四字的有"宴之敖者","楮冠病叟"等2个;用拉丁文的有"L","EL"等4个;用记者等或集团署名的有"旅沪记者","朝花社同人"等14个.笔名之多,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鲁迅使用的笔名,大多有深刻的寓意,丰富的内涵.据考察分析,他早年运用的笔名,含有"希望,鼓励,奋飞"等意义.如"遐观",远看之意."唐俟",徒然等待之意,以示对辛亥革命后的现实的失望,并表示将投身新的战斗."黄棘",奋发,前进之意.黄棘为神话中的木名,用其策马,使之飞奔疾驰.笔名"霍冲","令飞","迅行"等均属此类.

他晚年使用的笔名则有深刻讽刺的内涵.如"隋洛文",堕落文人之意.1930年,国民党浙江党部"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隋洛文"即"堕落文人"的减笔.鲁迅以此作为笔名,以示对其讽刺,蔑视与还击."虞明",谐音"愚民",是对国民党愚民政策的辛辣讽刺."丰之余","封建余孽"之意.在革命文学论争中,有人攻击鲁迅是与风车格斗的"封建余孽",鲁迅便谐音讹化取此笔名来讽刺回击.国民党的御用文人曾抛出《鲁迅愿作汉奸》一文,丑化先生的形象.鲁迅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叭儿狗的狂吠而已.于是取"叭云汉奸"(叭儿狗所说的汉奸)这层意思,用了笔名"公汗"撰文反驳."叭"的右部加上"云"的下部就是"公"字,"汉"的左部加上"奸"的右部就是"汗"字.这个笔名的讽刺力量可谓强矣.鲁迅也用过"华约瑟"笔名,此名既给人不祥之感,又会"高等华人"之意,有力地讽刺了那些一味拍洋主子马屁的所谓"高等华人".其他"韦士繇","史癖"等都属于这一类.

面对政敌的恶毒攻击,鲁迅的若干笔名显示了无所畏惧的硬骨头精神.如"白在宣",公开宣战之意."敬一尊",回敬一杯之意.鲁迅的杂文《知难行难》署名"佩韦",取典于西门豹佩带柔韧的牛皮饰物以提醒自己不要急躁.鲁迅用此名表示要与敌人进行韧性的战斗."苇索"是古代传说中缚鬼的绳索,鲁迅曾用它表现自己不怕"鬼"的精神和以力擒社会群魔为己任的战斗决心."桃椎",驱邪除害之意.古人迷信说法,桃木能够驱除鬼魅,鲁迅以此笔名来表达除尽人间鬼魅的志向.其他如"尤刚"等笔名均属此类.这类笔名是鲁迅用得最多的一类,仅1933年至1934年两年中,就用了60余个.

鲁迅还有不少笔名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如"阿法",本是浙东一带人常取的名字,鲁迅却以此为笔名;"阿二",这本是旧上海对人力车工人的鄙称,鲁迅以此为笔名发表了若干文章,这些笔名正体现出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鲁迅还直接从自己的著名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摘取"孺牛"二字作为笔名,更可见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1936年8月27日,鲁迅使用了最后一个笔名"晓角",黎明前战斗的号角之意.这表明他在晚年卧床期间,自知不久于人世,但仍不忘唤醒国人,为迎接黎明的到来而奋勇斗争.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