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相谢安简介?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谢安 (320~385)字安石,东晋阳夏人。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隐居东山,年四十余,始出为桓州司马。淝水之战任征讨大都督,指导策划,克敌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赠太傅,故世称谢太傅。 [http://www.365zn.com上有更多资料]

谢氏家族中,有谢安、谢尚、谢万。谢安,字安石,年四十出仕,为一代治国重臣,名声亦自不菲。王僧虔《论书》曰“谢安亦入能流,殊亦自重,乃为子敬书嵇中散诗。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他与王献之之间关于羲、献孰胜的讨论在书法史上尤有影响。 [http://www.365zn.com上有更多资料]

谢安向来擅长于书信的书法艺术,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经精心地写了—封信给他,认为一定会收藏。不料谢安却在背面写了复信,王献之深感遗憾。谢安曾经问过献之:“你的书法比起你父亲来怎么样?”献之回答说:当然是我超过父亲。谢安说:“众人的议论却不象你说的这样。”王献之又答:“世俗的人哪里懂得鉴赏。王献之虽然暂时用这种说法来反驳谢安的评判,但他称自己胜过父亲,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况且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之事,本是使父母的名誉也随之显耀,如当年曾有曾参仅仅因为里巷的名称叫“胜母”而不肯进入的事献之的笔法,是承袭王羲之的,虽然粗略地学到些规模法则,但实际恐怕未能全部继承世业!更何况又假托得遇神仙学书法而耻于崇尚祖传的绝技用这种态度来学习书法,跟那些面墙而立毫无见识的人相比,又有好出多少呢?有一次,王羲之去京城,临走时在墙壁上题写了一幅字。之后王献之偷偷将其擦去并在原处重写了这些字自认为写得不错。王羲之回来看到后,叹息道:“我离开家时,真的大醉了。”献之才从内心感到惭愧。王羲之与钟繇张芝相比,只是专精与博通的区别;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那是没有什么可疑问

籍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

生卒年:320-385年

所处时代:东晋时期人

身份:东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简介: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出生于名门大族,年轻时便显示出过人的才能,晋孝武帝时位至宰相。谢安一生著述颇丰,重要的有《谢安集》、《孝经注》等。其书法艺术隶、行、草、正俱佳,后人评价甚高。

参考资料:http://www.365zn.com/mrl/htm/5601.htm

谢安(320~385),东晋政治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士族。沉静有识鉴,少有名望。居会稽东山,屡次谢绝征召,与王羲之、支遁等遨游山水,以音乐诗文自遣。年逾四十才出仕,历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吴兴太守、吏部尚书、中护军。桓温专擅朝政, 371年废皇帝司马奕为东海王(后改封海西县公),立司马昱为帝(简文帝)。次年简文帝卒,桓温因简文既未禅位于己,又未受命摄政,率大兵入朝将发动政变,慑于谢安等人,未果。司马曜(孝武帝)继位,桓温又求加九锡以准备禅让,谢安等故意拖延,至温病死,使东晋统治延长了四十七年。桓温死后,孝武帝年幼,谢安累官至侍中,独综朝政,政由安出。

谢安为相施政宽和,不以察察为事。为了拱卫京师,培植朝廷军事实力以抗衡长江上游,将北来侨民征募为北府兵,由侄谢玄统率,改变了荆、扬两重镇的均势。前秦攻下梁、益,占领襄阳,又南进徐、淮。太元八年(383),苻坚以号称百万之众伐晋,京师震恐。谢安任征讨大都督,坐镇建康,运筹帷幄,指挥谢玄等取得肥水大捷。翌年九月,谢安请求北伐,令谢玄为前锋,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今山东、河南、陕西南部地区),但谢安父子叔侄遭会稽王司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淝水之战后,进位太保、太傅,声望极高。荆、江二州刺史桓冲卒,朝议以谢玄继任。谢安为消除疑虑并调和荆、扬关系,任命桓石民为荆州刺史、桓石虔为豫州刺史、桓伊为江州刺史。但他仍不为司马道子所容,被迫于太元十年四月以抵御前秦为名北赴广陵,筑新城留住。七月病剧,还建康,八月卒。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