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与海信的关系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都是国货

死对头

hao

二者好像除了都是生产电器产品的青岛国际比较知名的企业外,没有什么其它关系.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128亿美元)。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12月26日,创业21周年之际,海尔启动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0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6个主导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还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海尔确立全球化品牌战略、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

海信集团是特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成立于1969年,先后涉足家电、通讯、信息、房地产、商业等领域。

海信在国内外拥有20多个公司,总资产158亿元。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1100万台彩电、380万套空调、470万部手机、180万台冰箱、100万台计算机及数码设备的强大产能。2005年海信实现销售收入334亿元,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名列前茅。

海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有国家一流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全国技术创新基地。科学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海信的技术始终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 2005年6月,我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在海信诞生,此举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历史。

目前,海信在全国有200多个集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分公司和办事处,10000多个销售与服务网点,在南非、匈牙利、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伊朗拥有生产基地,在美国、欧洲、澳洲、日本等地设有销售机构,产品远销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信( HiSense)1999年获中国驰名商标,海信电器公司2001年荣获了首届“全国质量管理奖”,海信电视、海信空调、海信电脑、海信手机全部当选中国名牌,海信电视、海信空调、海信电脑、海信冰箱全部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海信电视首批获得国家出口免检资格。

竞争关系!

摆脱被海尔合并的命运阴影 海信强势挑战海尔

因为收购科龙,海信在白色家电上的实力直逼同城兄弟海尔,一举摆脱多年来被海尔合并的命运阴影。

叫板的资格

这应该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在海信,提起与海尔的恩怨,主管宣传的朱书琴会告诉你,“现在应该没什么恩怨吧”,“关系还不错”。

但是,在青岛的各个角落,谈起关于海尔与海信的关系,行业内的人士总是津津乐道于双方的“明争暗斗”。

这可以从一个细节看出——如果想找一位同时在海尔与海信都效过力的管理人员,会非常困难。

冯玉年是记者接触到的仅有的一位。他在1995年加入海尔,一直做到海尔物流的负责人,2003年之后去海信担任了一段时间顾问。

“两家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冯说。冯当初离开海尔去海信,海尔方面对其意见颇大。除了自己以外,冯也想不起有什么人在这对同城兄弟中均担任要职——除了于淑珉,这位原海尔党委副书记曾平调至海信,但那已是10年前的事了。

“家电业没有朋友”,冯玉年这样解释双方微妙的关系。他还打了一个比喻,“如果一个家庭有两兄弟,两人又都比较好强,那么俩人的关系很可能就不会太好”。

早在1996年,当海信上马空调项目时,海尔、海信的交恶就已不可避免。相关资料的记述是,海信准备进入空调业之后,遭到贷款的阻力,青岛市的行政力量也表态不支持海信上空调,种种阻力都与在空调业搏杀正酣的海尔有关。

数年之后,海信与海尔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双方为了广告中的宣传数据,就可以打一场官司,这类官司不仅在青岛,也在合肥、北京等地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

现在,海信不仅做了空调,还把科龙给收购了。不管当事双方如何对外解释二者的关系,他们是国内最大的两家白电企业,已是无可回避的事实。

对于海信来说,“现在有跟海尔叫板的资格了”,冯玉年说道。而在此前,冯形容两家关系时还提到了一个词,“你死我活”。

当然,在青岛市政府看来,海尔与海信的竞争还谈不上“你死我活”,站在政府的角度上,竞争再激烈二者也还是“兄弟”。

实际上,跟南方的同城兄弟美的、格兰仕不一样,青岛这对兄弟都不是民营企业,这也意味着在市场竞争的背后,政府的“有形之手”有时候会起更大的作用。

海尔是集体企业,依照相关政策,它依然归青岛市国资委监管。海信则是一个百分百的纯国有企业。

也正是因此,在海信收购科龙的计划书中,青岛市国资委同意收购是必然的一个环节。

放在10年前,这起并购不大可能放行。周厚健有一段让他脸红的回忆,当年青岛市领导曾给海信指出四条路,其中一条是把海信并入海尔。

当然,也有一条路是让海信自己做大。这一条路最后还是被周厚健走通了。青岛市国资委更是在2004年12月28日,同意将海信的注册资本由1.56亿元猛增至8亿元。

朱书琴明确表示,“在收购之前,已经跟国资委打过招呼”。代表青岛市国资委接待记者的企业改革改组处副处长高祀章也是相似的回答,“这么重大的并购,事先肯定跟我们有过沟通”。

然而,此时的国内白电业已有产能过剩之虞,这场同城之战是否会演变成手足相残?作为海信和海尔的出资人,青岛市国资委肯定不愿看到这一幕。

高祀章的表态是,“虽然国内产能过剩,但是双方都还有发展的余地,何况还有海外市场呢”。

挑战者海信

但在市场层面,海信与海尔的竞争确实有了点你死我活的味道。

冯玉年分析,就销售渠道而言,黑电产品家庭用户多,农村销售比例高,因此销售代理多,区域权力更大;而白电产品城市和企业用户比重高,销售层次相对集中些。如此一来,青岛双雄因为各自业务重心有别,在销售渠道方面正面交锋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然而到了销售终端、品牌营销这些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环节,双方时有火拼。

2001年5月1日,海尔在《青岛晚报》上刊登文字报道式广告,题为《海尔空调市场占有率高居榜首》。5月8日,海信又在《青岛晚报》刊登出报道式广告,题为《海信空调城市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对于那个时期的家电业来说,消费者对五花八门的排名还比较认同。一周之内,两家企业都说自己占有率第一,无疑昭示了市场竞争之激烈。而在冯玉年看来,双雄都将青岛都视为自己的宝地,尤其不能失败。一拉下脸来,打官司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则是诉讼频仍。

现在,海信更有了向海尔叫板的资本。

空调方面,海信本部及浙江基地现有空调产能约400万台,收购科龙后,其空调产能将跃升至800万台左右,直逼格力、美的、海尔。冰箱产能,到今年底,海信北京工厂及南京基地有望达到310万台。收购科龙后,海信系的冰箱产能将突破上千万台,这一规模已远远超过了行业老大海尔800万台的年产量。

在黑电领域,海信的平板电视一直以快半拍的节奏保持着一定优势。而海尔觊觎厦华的传言则在不断流传,就在10月13日,厦华的新闻发言人又自爆海尔欲购买厦华的“微晶神画”技术。

在“神舟六号”的营销机会中,科龙电器因为早早签约成为最高级别的赞助商,在海信收购科龙之后,一向不擅长造势的海信凭此抢了个先机。

但相比海尔,拥有科龙的海信依然还只是小弟弟。海尔集团自称2004年销售额过千亿,而海信集团(2004年销售额273亿)加上科龙电器(2004年销售额84亿)也仅有357亿,这其中海信的地产业务还占去很大一块。因此,冯玉年说,“海尔、海信还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要想与科龙形成“1+1>2”的效果,并以此向海尔叫板,重组科龙乃是海信更为迫切的任务。冯玉年的评价是,“关键看海信能不能消化科龙”。

冯玉年认为,以黑电见长的海信若要成为黑白通吃的大佬,管理层面会受到冲击,海信集团的管理架构都有可能为之调整。

但无论如何,所有家电企业都得将目光投向青岛。

换句话说,青岛双雄日后的竞争结果,其影响已超越青岛,牵引着整个中国家电业的走向。从这一点来说,海尔和海信都应该感谢对方。

参考资料:http://www.boraid.com/darticle3/list.asp?id=42136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