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他自幼生长在海滨,熟悉海情。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壮岁从戎后,转战疆场,屡建战功,是一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良将。
施琅早在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挂靖海将军印后不久,即于康熙六年(1667)、七年(1668)连续两次向康熙提出进取台湾的主张。
施琅的主张提出后,康熙即调他到北京,面述复台大计。由于一些朝臣的竭力反对,施琅的主张不但没有能够被采纳,而且还被免去了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改授为内大臣。
在此之前,清军也曾发动过两次进攻台湾的进攻。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施琅率领郑氏降将周全斌、杨富等官兵船只向台湾进发,遇风而还。第二年五月,施琅又率领众将出征台湾,五月三十一日,舟师驶抵澎湖,突遇狂风暴雨,各船除沉没者外,其余均被漂散。两次东渡均无功而返,清廷这时又怀疑这些降将暗通郑氏,所以下令将所有郑军降将调入北京归旗,部众分散到各省屯垦,船舰全部焚弃,攻取台湾的计划就此搁置不提。清廷转而对郑氏政权采取招抚的方针,但在以后的几次招抚中,均因种种原因没有达成协议。
康熙十三年(1674),大陆发生“三藩之乱”,郑经企图趁机占据大陆沿海,于是他率军参与角逐。数年中,清郑双方在战场上呈拉锯状态,双方的关系也不断地以战争和和谈的形式交替出现。但是,经过长达5年的拉锯战之后,郑军土地日蹙,财源枯竭,连年在台湾和大陆沿海厉行重税摊派和强抽乡勇当兵,激起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和反抗。而且,郑氏集团内部也是争权夺利,危机重重,导致上下离心,普遍失去信心。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叛乱被彻底平定,至是全国大陆基本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日趋巩固,渡海进攻台湾,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因而再次提到日程上来。自郑成功逝世以后,台湾郑氏政权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朝气,已发展成为阻碍全国统一的障碍。消灭郑氏政权,进取台湾,对清政府来说已是巩固边防,完成统一大业的当务之急。
在是否攻取台湾的问题上,清内部也曾产生过意见分歧。施琅、姚启圣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台湾。1681年2月,郑经病死,诸子争位,清政府认为平定台湾的时机已经到来。在内阁大学士李光地的支持和推荐下,施琅恢复福建水师提督一职,并出任攻台统帅。康熙下诏“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1682年11月,清廷又同意了施琅“专征”的要求,让福建督抚只负责“催趱粮饷”,而由施琅“相机自行进剿”。施琅有了充分的权力,避免了意见分歧、贻误战机的可能,这才能够大胆放手地把渡海攻台的计划付之实施。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只,从铜山(今东山)出发,向澎湖、台湾进发。这时台湾方面由刘国轩亲率所有精锐坚守澎湖,除把水陆官兵2万余名、大小船舰200余只集中澎湖外,还在妈宫、风榧尾、西屿头、牛心湾等各冲要地点加筑炮城14座,沿海筑造女墙壕沟20余里,安设铳炮,严防待敌,准备与清军决战。7月9日,清军到达澎湖八罩岛(今望安岛),并在此停泊。10日,清军向澎湖岛郑军发起攻击。清先锋蓝理率七船冲入郑军中,共击沉、焚毁郑氏船只14艘,焚杀郑氏官兵2000余人。而这时的刘国轩却缺乏主动进攻精神,把胜利希望完全寄托在可期而不可必的海上风暴上,因而几次坐失了出击的有利机会。
经过此役,清军已有了必胜的信心。经过几天的休整,16日,清军兵分三路,向澎湖再次发起进攻。清军东路战船50艘,从东侧莳上攻入鸡笼山、四角山,为奇兵夹攻;西路战船50艘,从西侧内堑直趋牛心湾,为疑兵牵制;中路由施琅亲率大乌船56艘,分作8股,每股7船,各作三迭,约定各以五船合攻一船,直攻娘妈宫,余船肋艘分为两股,担任后援。清军到来,刘国轩急督诸船迎战。
战斗从早上七八点钟开始,经过八九个小时的激战,清军以众击寡,到下午三四点钟,郑军已全线崩溃。这一战,清军先后焚毁、击沉和俘获郑军大小船只近200艘。杀死郑军将领头目300余名,士兵12000余名,尸浮满海。另有165员将领和4800名士兵全部倒戈投降。只剩下刘国轩带31艘小船逃回台湾。清军阵亡官兵329人,负伤1800余人,船只毫无损失,可谓大获全胜。
施琅在歼灭郑军后,立即安辑居民,抚恤降众,对郑军将领以礼相待,士卒给以银米,负伤者代为医治,有欲归见妻小者派小船送至台湾,有愿归农的,查明原籍,送回所在府县。施琅优待降卒的政策,在台湾广为传述,使得“台湾民众莫不解体归心,惟恐王师之不早来”。台湾民心瓦解,士无斗志。同时,施琅还派人做刘国轩的工作,刘见大势已去,也力主投降。7月31日,郑经之子郑克塽派人到澎湖施琅军前请降,要求仍居台湾,“承祀祖先,照管物业。”施琅拒绝了他们的条件。9月17日,郑克塽等向清方递送了正式的降书,并缴纳了延平王等册印。10月3日,施琅亲往台湾,接受了郑氏的归降。自此,实现了真正的全国统一,为台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新的有利条件。
台湾收复后,清廷对台湾的弃留问题曾引起一场争论。康熙自己就认为台湾“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对台湾的重要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大多数官员也同样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财赋无多,又远隔重洋,如派兵驻守,不仅糜费粮饷,而且鞭长莫及。他们主张“守澎湖,徙台湾人民而弃其地”。但闽浙总督姚启圣则反对上述主张,他认为台湾如果弃而不守,“势必仍做贼巢。”康熙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于是派侍郎苏拜会同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金铉及施琅等会商台湾的弃留。施琅坚决主张留守台湾,并上了一封《陈台湾弃留利害疏》,详述台湾与东南海防的重要关系,对弃守论的种种错误论点一一加以有力的驳斥。他首先指出台湾与东南沿海诸省的重要关系,然后详述了台湾的历史,用大量历史事实说明,没有台湾,东南沿海就不得安宁。他还说台湾有丰富的物产和资源,在经济上有无限发展的前途。他指出,弃而不守实际上是行不通的。第一,“今台湾人居稠密,户口繁息,一行徙弃,安土重迁,失业流离,殊费经营”,对人民生计将有严重影响。第二,“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第三,“使渡载不尽,则该地之深山穷谷,窜伏潜匿者,从而啸聚,急则走险,此所谓藉寇兵而斋盗粮”。从清王朝本身利害打算也不是善策。他还反驳了弃台湾、守澎湖的说法,认为应当二者兼守才能安宁。“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他着重指出,弃而不守,势必重落荷兰人之手。“彼性狡黠,所到之外,善能蛊惑人心,重以夹板船只精壮坚大,从来海外所不敌。若再得此地,必倡合党伙,窃窥边场,逼近门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将成为中国百年大患。最后,他再一次强调了台湾的重要性。“台湾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论彼中耕种,尤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台湾,足见施琅当时头脑之清醒,眼光之长远。
此疏上达康熙后,康熙交“议政王大臣等议,仍未决”,又召诸大臣面议,大学士李蔚和王熙等同意施琅的看法,主张要守,而李光地等则主张放弃。康熙权衡利弊后说:“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经过大臣们的商议,认为台湾应当设兵守卫为宜。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清廷决定在台湾设立府县,成立台湾府(原承天府),隶福建省台湾厦门道。下设台湾镇台(总兵)和台湾府(知府)。分辖台湾、风山(万年州)、诸罗(天兴州)三县。此外,清廷还根据施琅的建议,派兵1万驻守台湾澎湖地区,以防外患。台湾此时成为福建省的一个府,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始分立为台湾省。从此,台湾在清政府统一的全国政权管辖之下,不但加强了防御力量,而且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台湾处于统一的全国政权的统辖下,不仅对于台湾的经济、文化发展,而且对于全国的稳定发展均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在鸦片战争以前,它使台湾免受外力的干扰;而确保台湾,也有助于沿海各省和平生活环境的稳固。清朝统一台湾后,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及其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台湾人民和全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从此息息相关,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施琅顺应历史潮流,为推动、完成和巩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真可谓“武功既崇文德治,勋名照耀垂汗史”。
不是民族英雄
是
施琅不是民族英雄,因为他在对郑氏的战争属于汉民族或者说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不属于反抗外来侵略,因此,他不是民族英雄,同此理论,岳飞也不能算是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如:邓世昌、关天培、沃巴锡、郑成功,都是因反抗外来侵略而获得这一称号的。
参考资料:中学历史教材统一更正
施琅是民族英雄
是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他自幼生长在海滨,熟悉海情。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壮岁从戎后,转战疆场,屡建战功,是一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良将。
施琅早在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挂靖海将军印后不久,即于康熙六年(1667)、七年(1668)连续两次向康熙提出进取台湾的主张。
施琅的主张提出后,康熙即调他到北京,面述复台大计。由于一些朝臣的竭力反对,施琅的主张不但没有能够被采纳,而且还被免去了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改授为内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