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中的江湖是?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江”、“湖”两字分开使用时单独成词,作为专名固然特指长江和洞庭湖,作为共名固然泛指三江和五湖,然而“江湖”一词既不是“江”、“湖”两个专名分开解释后的简单相加,也与“三江”、“五湖”的共名无关。

在中国文化中,“江湖”是一个意义特殊的专名,“江”、“湖”两字仅仅是这一专名的词素,既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分开释义。更重要的是,“江湖”这一专名的特殊意义,决非从唐代豪侠小说到当代武侠小说对此词的事后追加,而是唐代以前的先秦时代早就有的:民间社会的江湖文化与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相对。因此并非先有“侠客”,后有“江湖”,而是先有意义特殊的“江湖”,后有纵横笑傲的“侠客”。这是因为,此词的真正词源出自始终不被儒家中国承认为正式经典的中国文化第一元典《庄子》。

《庄子》全书使用“江湖”一词多处,是汉语中最早出现的“江湖”,按顺序依次如下: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内篇逍遥游第一》)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内篇大宗师第六》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内篇大宗师第六》)

庄子与韩非是针锋相对、不共戴天的两个先秦思想家,尽管庄子死后数年韩非才出生。但他们两个人的巨大天才,造成了中国两千年历史中最大的两种力量:庄子左右了江湖文化,韩非主宰了庙堂政治。——顺便一提,与庙堂相对的“江湖”一词,也源于《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的这个大葫芦寓言。被人视为“江湖”一词出处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倒是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两个“江湖”虽然语意相近,毕竟还是第一个更符合后世通用的“江湖”。

首条出现最早,命义最正,是“江湖”一词的真正词源。江湖中国的通天教主庄子,无可争议地拥有“江湖”一词的知识产权。

陈平原说:“‘江湖’的这一文化意义,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现得最为清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实际上是把伪经当成了真经。

出自《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语,固然是关于“庙堂”、“江湖”的最大名言,但它不仅不可能是“江湖”的词源,而且范仲淹的儒家立场使他更不可能把“江湖”的文化意义解释清楚,而是一定会对“江湖”的真正文化意义进行歪曲和篡改。

我个人认为,江湖在武侠中的意思指的是一个社会。一个圈。就像我们的演艺圈。或是一个戏台。一个戏院。

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红尘.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