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这两句主要写湘妃通过鼓瑟以抒发千古哀怨之情。
赋湘妃鼓瑟笺,湘妃泛莲叶,上有片云擎月
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先起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此诗通俗直白,既有青年人年少气盛,恃才傲物的风骨,又有日月如梭,浮生碌碌的感慨,可以想见,鸿章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时极度矛盾的。
进京后,鸿章以“年家子”的身份投靠在父亲的同年、大儒曾国藩门下,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鸿章初以优贡京师,以文学受知于曾国藩,因师事焉。日夕过从,讲求义理经世之学,毕生所养,实基于是。”曾国藩是桐城派大师姚鼐的学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在学术上的名气远远大于仕宦上的名气。
对于这位聪颖的年家子晚辈,曾国藩一见面就喜欢上了他,这位安徽的乡下佬不仅人极聪明,而且还谦逊好学,更重要的是他办事也是少有的拖沓,干净利落,且能照顾到多方面的利益,总能把事情办得尽善尽美。对此,曾国藩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暗自下决心大力栽培这位聪颖的安徽佬。当然,栽培还得从帝国最传统的学问做起,义理之学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经世之学嘛,只要是鸿章喜欢,曾师傅泽便会不遗余力的倾囊相授。李鸿章在此时能有一位父执般的人做他的老师,自然受益匪浅,以后的事实证明,他的仕宦经验多半来自于这位湖南的执著的师傅。有了这层关系,李鸿章侍奉曾师傅的身份一方面是年家子的晚辈,一方面又是虚心求教的学生。曾国藩后来大力提拔、奖掖李鸿章,固然与鸿章的聪敏颖悟,颇具才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原因,但也不能否认上述的两个方面。
1847年的帝国人才大选拔中,李鸿章有幸高中,成为帝国的进士,进士及第,在传统的帝国体系中是一件既为荣耀的事情,由于它是士人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门槛,因此人们常常把中进士称为“登龙门”,意味着士人一脱十年寒窗的生涯可以进入帝国的官僚体制行列了。与李鸿章同时考取进士的还有直隶南皮张之万、江苏吴江沈桂芬、山东菏泽马新贻、福建侯官沈葆桢等人,这些同年在帝国后期的官场中拥有很高的地位,一度成为帝国大厦的顶梁柱。当然,无论从声望,还是从事功上来说,李鸿章都是这些同年中的佼佼者。
按照帝国固有的官僚体制,进士及第还不能出外任官,除非你有特别突出的才干和能力,否则只能作为储备官员畜养起来,等到时机成熟时,才可以出任帝国的官僚。李鸿章虽然优秀,但再优秀的人也不能破了帝国的体制,因此,进士及第的李鸿章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翰林院短期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
三年的深造之后,李鸿章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官职是正七品。虽然是一芝麻粒大的小官,但根据帝国任官的惯例,像李鸿章这样的汉族官吏要想出人头地,十之八九得在此任职不可,至于最后的结果,还得看进入翰林院以后的学问和修养如何。
1852年,李鸿章在翰林院的考试中,名列第二,得到继任不久的咸丰皇帝的赏识,这本来鸿章仕宦前程的美好预兆。无奈,时运不济,广西金田兴起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打破了帝国固有的宁静,李鸿章的仕途也因此受到阻碍。
为了遏制和扑灭这场起义,咸丰皇帝先是调用帝国的正规军队前往起义前线,可能是新继任皇帝低估了农民起义的力量,也可能是高估了帝国正规军队的战斗力,最终传到皇帝耳朵里的战报多半都是帝国军队战败,农民军取胜。
当农民军发展到十多万时,咸丰皇帝敏锐地感到帝国的正规军队已经不可用了,必须寻找新的力量去扑灭眼前的熊熊烈火,于是,他一口气任命了43名“团练大臣”到各地组织地方武装,连丁忧在家的曾国藩都要在湖南老家组织团练,担负起保家卫国的大任,更不用说在翰林院悠闲自得的李鸿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