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陨石雨是1976年3月8日下午发生在中国吉林市北郊的一次流星雨天文事件。 一个大火球在白天从天而降,随即分裂成许多小火球,随后许多陨石落地。其中最大的一块陨石吉林1号陨石冲击地面造成蘑菇云状烟尘,并且砸穿冻土层,形成一个6.5米深,直径2米的坑.
吉林陨石属于橄榄石,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它由近四十种矿物组成,含有十八种元素,是极为珍贵的宇宙样品。吉林陨石雨降落时,铺天盖地,呼号之声几百里以外清晰可闻。落地的巨响和震波,震碎了无数居民住宅的玻璃窗。
1976年3月8日15时 1分降落在中国吉林地区的一场世界罕见的陨石雨。陨石在地球大气层中高速下降时﹐因受高温高压气流冲击而发生爆裂﹐它的碎块象雨一样散落到地面﹐这种现象称为陨石雨。吉林陨石雨下落时﹐当地上空先出现一个大火球﹐很快分裂成一个较大的火球和两个小火球﹐鱼贯向西飞行。这个地区有100多万人听见火球高速飞行时由冲击波发出的霹雳般的巨响。陨石雨分布的地区﹐东西长约72公里﹐南北宽约 8.5公里﹐面积近 500平方公里。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分布面积最广的石陨石雨。共收集到大小陨石样品100多块﹐总重为2﹐700多公斤﹐其中最大的1号陨石重1﹐770公斤﹐是人类迄今见到的最大的石陨石。
中国科学工作者对吉林陨石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吉林陨石的形成已有初步的认识。形成吉林陨石雨的母体是一颗在太阳系空间运行的重约 5吨的流星体﹐它的运行轨道呈椭圆形﹐轨道的远日距约4.2亿公里﹐近日距约为1.5亿公里。1976年3月8日15时﹐这颗流星体顺著地球公转的方向追上地球﹐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入射角约16度。进入大气底层时﹐由于冲击波的作用﹐它的表面物质受热熔融﹑气化﹐形成一个火球(称火流星)。这时它的表面温度约2﹐500~3﹐000K﹐周围空气的温度在 1万度左右。它在距地面30公里以上的高空为直线弹道﹐在23~17公里高处发生多次小爆裂﹐而在约19公里的高空发生一次主爆裂﹐于是﹐大小不同的碎块以不同的速度和轨道向地面降落。在陨落过程中陨石经历了复杂的受热过程﹐因而在陨石的表面包上一层厚约1毫米的熔壳﹐熔壳上有各种形态的气印和花纹。
吉林陨石的87锶/86锶的初始比值为0.7011±0.0016﹐铷-锶模式年龄为47亿年。这说明在47亿年前﹐组成吉林陨石的物质开始从太阳原始星云中分离出来﹐逐渐冷却。当温度冷却到大约2﹐000K时﹐高温难熔元素逐渐凝聚﹐相继形成碳硅石﹑石墨﹑锆英石﹑铬铁矿等难熔矿物。冷却到1﹐600~1﹐200K时﹐原始物质中大量的铁﹑镍金属凝聚成铁纹石和镍纹石﹔钙﹑镁的硅酸盐凝聚成辉石和橄榄石。冷却到 1﹐100~1﹐000K时﹐则形成斜长石﹑白磷钙矿等副矿物。冷却到1﹐000~570K时﹐形成陨硫铁等硫化物。对吉林陨石中球粒的研究证明﹕星云物质在凝聚中可能形成一些液滴﹐液滴旋转﹑冷却﹑结晶甚至相互碰撞﹐因而在陨石中可以观测到内旋﹑重迭﹑撞裂的球粒。随后﹐星云中的各种凝聚物聚集成小的团块﹐并形成各种含水硅酸盐。残留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和氢等气体﹐在各种催化物作用下﹐合成碳氢化合物。在吉林陨石中发现了11种氨基酸﹑嘌﹑色素﹑正构烷烃和异戊二烯烃等20多种有机化合物。不过﹐国内有些科学工作者对吉林陨石中是否存在有机化合物尚有争论。星云械母髦制濠p尘埃和小团块﹐逐渐吸积成小的星子或陨石母体。根据吉林陨石测得的铀-铅年龄和铅-铅年龄为45~46亿年﹐说明吉林陨石母体的固化年龄和地球﹑月球的年龄近似﹐吉林陨石的钾-氩年龄为38~36亿年﹐根据氩在陨石母体内的扩散丢失规律﹐计算出吉林陨石的母体大约是一个半径为 220公里的小行星的一部分﹐它原来是埋在这颗小行星表面以下20公里的深处。这颗小行星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其他能量的积累﹐温度增高﹐在20公里深处大约增高到1﹐000~1﹐100K﹐使某些矿物重结晶﹐矿物内的某些元素产生扩散平衡﹐玻璃质脱玻化并形成雏晶和微晶。对吉林陨石矿物和化学成分的综合研究说明﹐吉林陨石属于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或高铁群 5型普通球粒陨石。对剩余磁性﹑磁化率和居里点温度测定的结果表明﹐吉林陨石大约在42亿年前已冷却到850K﹐并获得了磁化。吉林陨石中橄榄石的钸-铀裂变径迹年龄为 40±1.3亿年﹐辉石的年龄为39±0.4亿年﹐说明吉林陨石大约在距今39~40亿年前已冷却到400~500K﹐足以保存矿物中的裂变径迹。吉林陨石内氩的保留年龄为36~38亿年﹐这证明在36~38亿年以来﹐陨石已经冷却到200K以下。通过对吉林陨石中镍纹石的镍含量和晶体大小的研究﹐计算出吉林陨石的母体大约每100万年下降一度。
吉林陨石的矿物和球粒﹐有遭到冲击破裂的残迹﹐说明吉林陨石的母体在太阳系空间运行过程中﹐曾经受到其他小天体的碰撞﹐母体可能经历过多次破碎。根据吉林陨石中宇宙成因38氩的测定和计算﹐它受碰撞而脱离母体的时间﹐距今大约有100万年。自此以后﹐它便单独在太阳系空间运行﹐直到1976年3月8日进入地球大气而化为一场陨石雨。(见彩图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吉林陨石雨”联合考察组﹕吉林陨石雨的初步考察﹐《中国科学》﹐第 1期﹐38~45页﹐1977。
《地球化学》﹐第1期(吉林陨石雨研究专辑)﹐1978。
《吉林陨石雨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
1976年3月8日15时 1分降落在中国吉林地区的一场世界罕见的陨石雨。陨石在地球大气层中高速下降时﹐因受高温高压气流冲击而发生爆裂﹐它的碎块象雨一样散落到地面﹐这种现象称为陨石雨。吉林陨石雨下落时﹐当地上空先出现一个大火球﹐很快分裂成一个较大的火球和两个小火球﹐鱼贯向西飞行。这个地区有100多万人听见火球高速飞行时由冲击波发出的霹雳般的巨响。陨石雨分布的地区﹐东西长约72公里﹐南北宽约 8.5公里﹐面积近 500平方公里。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分布面积最广的石陨石雨。共收集到大小陨石样品100多块﹐总重为2﹐700多公斤﹐其中最大的1号陨石重1﹐770公斤﹐是人类迄今见到的最大的石陨石。
中国科学工作者对吉林陨石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吉林陨石的形成已有初步的认识。形成吉林陨石雨的母体是一颗在太阳系空间运行的重约 5吨的流星体﹐它的运行轨道呈椭圆形﹐轨道的远日距约4.2亿公里﹐近日距约为1.5亿公里。1976年3月8日15时﹐这颗流星体顺著地球公转的方向追上地球﹐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入射角约16度。进入大气底层时﹐由于冲击波的作用﹐它的表面物质受热熔融﹑气化﹐形成一个火球(称火流星)。这时它的表面温度约2﹐500~3﹐000K﹐周围空气的温度在 1万度左右。它在距地面30公里以上的高空为直线弹道﹐在23~17公里高处发生多次小爆裂﹐而在约19公里的高空发生一次主爆裂﹐于是﹐大小不同的碎块以不同的速度和轨道向地面降落。在陨落过程中陨石经历了复杂的受热过程﹐因而在陨石的表面包上一层厚约1毫米的熔壳﹐熔壳上有各种形态的气印和花纹。
吉林陨石的87锶/86锶的初始比值为0.7011±0.0016﹐铷-锶模式年龄为47亿年。这说明在47亿年前﹐组成吉林陨石的物质开始从太阳原始星云中分离出来﹐逐渐冷却。当温度冷却到大约2﹐000K时﹐高温难熔元素逐渐凝聚﹐相继形成碳硅石﹑石墨﹑锆英石﹑铬铁矿等难熔矿物。冷却到1﹐600~1﹐200K时﹐原始物质中大量的铁﹑镍金属凝聚成铁纹石和镍纹石﹔钙﹑镁的硅酸盐凝聚成辉石和橄榄石。冷却到 1﹐100~1﹐000K时﹐则形成斜长石﹑白磷钙矿等副矿物。冷却到1﹐000~570K时﹐形成陨硫铁等硫化物。对吉林陨石中球粒的研究证明﹕星云物质在凝聚中可能形成一些液滴﹐液滴旋转﹑冷却﹑结晶甚至相互碰撞﹐因而在陨石中可以观测到内旋﹑重迭﹑撞裂的球粒。随后﹐星云中的各种凝聚物聚集成小的团块﹐并形成各种含水硅酸盐。残留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和氢等气体﹐在各种催化物作用下﹐合成碳氢化合物。在吉林陨石中发现了11种氨基酸﹑嘌﹑色素﹑正构烷烃和异戊二烯烃等20多种有机化合物。不过﹐国内有些科学工作者对吉林陨石中是否存在有机化合物尚有争论。星云械母髦制濠p尘埃和小团块﹐逐渐吸积成小的星子或陨石母体。根据吉林陨石测得的铀-铅年龄和铅-铅年龄为45~46亿年﹐说明吉林陨石母体的固化年龄和地球﹑月球的年龄近似﹐吉林陨石的钾-氩年龄为38~36亿年﹐根据氩在陨石母体内的扩散丢失规律﹐计算出吉林陨石的母体大约是一个半径为 220公里的小行星的一部分﹐它原来是埋在这颗小行星表面以下20公里的深处。这颗小行星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其他能量的积累﹐温度增高﹐在20公里深处大约增高到1﹐000~1﹐100K﹐使某些矿物重结晶﹐矿物内的某些元素产生扩散平衡﹐玻璃质脱玻化并形成雏晶和微晶。对吉林陨石矿物和化学成分的综合研究说明﹐吉林陨石属于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或高铁群 5型普通球粒陨石。对剩余磁性﹑磁化率和居里点温度测定的结果表明﹐吉林陨石大约在42亿年前已冷却到850K﹐并获得了磁化。吉林陨石中橄榄石的钸-铀裂变径迹年龄为 40±1.3亿年﹐辉石的年龄为39±0.4亿年﹐说明吉林陨石大约在距今39~40亿年前已冷却到400~500K﹐足以保存矿物中的裂变径迹。吉林陨石内氩的保留年龄为36~38亿年﹐这证明在36~38亿年以来﹐陨石已经冷却到200K以下。通过对吉林陨石中镍纹石的镍含量和晶体大小的研究﹐计算出吉林陨石的母体大约每100万年下降一度。
吉林陨石的矿物和球粒﹐有遭到冲击破裂的残迹﹐说明吉林陨石的母体在太阳系空间运行过程中﹐曾经受到其他小天体的碰撞﹐母体可能经历过多次破碎。根据吉林陨石中宇宙成因38氩的测定和计算﹐它受碰撞而脱离母体的时间﹐距今大约有100万年。自此以后﹐它便单独在太阳系空间运行﹐直到1976年3月8日进入地球大气而化为一场陨石雨.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吉林陨石雨”联合考察组﹕吉林陨石雨的初步考察﹐《中国科学》﹐第 1期﹐38~45页﹐1977。
《地球化学》﹐第1期(吉林陨石雨研究专辑)﹐1978。
《吉林陨石雨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