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碧螺春”的来由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产于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有关碧螺春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清康熙年间,当地人在洞庭湖东碧螺峰石壁上发现了一种野茶,便采下带回作饮料。有一年,因产量特多,竹筐装不下,大家把多余的放在怀里,不料茶叶沾了热气,透出阵阵异香,采茶姑娘都嚷着:“吓煞人香!”这“吓煞人香”是苏州方言,意思是香气异常浓郁。于是众人争传,“吓煞人香”便成了茶名。清康熙三十八年玄烨(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康熙认为“吓煞人香”这个名字不雅,便赐名为“碧螺春”,从此沿用至今。

碧螺春茶采摘时间较早,一般在谷雨前后采摘。炒制时要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因此外形卷曲如螺,昔毫毕露,细嫩紧结,叶底如雀舌,水色浅,味醇而淡,香气清高持久,回味隽永。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