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藏族唐卡画师的传奇故事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画师安多强巴的名字在藏区享有广泛的声誉,提起他就如同在内地提起齐白石、张大千,在西方提到毕加索一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一百年来最伟大的藏族画师。他年届八十尚生育一子,这位艺术大师旺盛的生命力和一生浪漫的传奇故事也令人惊叹不已。

安多强巴当之无愧地成为一百年来最伟大的藏族画师,他留下的许多传世杰作,直观地记述了西藏百年的沧桑,千年的荣耀,不仅为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留下了永世的珍宝,也启迪了许多藏族虔诚信众的心智,而且,我相信这种深远的影响会一直延续到后世。

安多强巴离开我们3年多了。在记忆中,在影像里,在我思念的笔端,老头儿那狡黠的目光依然还在闪动……

生为唐卡

安多强巴独步古今的画风首先体现在真实历史人物的肖像唐卡方面,其中两幅班禅大师的肖像一直被大量印刷,广为流布。

哲蚌寺是安多强巴从青海来到拉萨时的第一个落脚之地。60多年前,28岁的安多强巴从家乡安多的寺院来到拉萨求法。当时他就投在哲蚌寺的果麻扎仓门下。进入这个扎仓的喇嘛习惯上要将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安多两个字,用以标识自己来自于安多地区,安多强巴这个名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叫响的。

2001年的夏季,我们来到拉萨,这是我与安多强巴一起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我们又补拍了一批画作,也记录了老人在拉萨诸多圣迹处的最后身影。

安多克珠珍藏着一幅安多强巴早年的作品,画中所画的乃是一位银发的高僧,一看便知是真人的肖像。高僧盘坐于草地上,鲜花点点,供果一钵,身侧经卷数册,背后绿叶荫阴,衬出金黄的袈裟更是夺目。画中人目光深遂,面容悲悯。这是九世和十世两代班禅的上师,安多地区拉卜楞寺的大喇嘛拉古多杰强(晋美赤列嘉措)。这幅画是20世纪50年代初,在安多强巴去北京前后所画。这明显是一幅新派的唐卡,讲求明暗、立体和透视,甚至连传统的背光和法座都没有。如果说这是一幅受到内地写实绘画影响的作品想必无大问题。但是按安多强巴本人的说法,这种模拟照片的风格早在差不多20年前他就开始实验了,那时他还是家乡安多寺院的扎巴。

安多强巴说他20岁在甘南拉卜楞扎西奇寺学习时,有一次从一位认识的僧人宿舍的藏柜上看到一张九世班禅土登曲吉尼玛的半身照片,这张照片有着黑白色调、明暗关系,因而凸现出一种立体的真实感,这对当时习惯于平面化的传统视觉图式中的年轻画家有着强烈的刺激。正是这张九世班禅的照片启发了他的心智,他对着照片画出了西藏绘画史上第一张讲求明暗关系的肖像。仅以达扎活佛的肖像唐卡为例,这位近代史上闻名的亲英派摄政王,曾将自己的学生,亲内地的热振活佛囚于狱中,并下毒致死。原本为摄政王的热振是在3年闭关苦修时将权力交托其师代管的,达扎也曾答应一旦热振出关,即将权力交还。安多强巴的这幅肖像给了这段历史以直观的注释。

安多强巴对于近百年来西藏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刻划称得上是入骨三分,他与这些画中人大都有过或长或短的交往,至少也曾共处一个时代。这些人在他的心中笔下的形象和分量应该是相当接近历史真实的,这对渴望了解西藏的人们,提供了一套极为鲜活的佐证资料。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肖像唐卡的创作在安多强巴的艺术生涯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标志着他的主要成就。他的肖像创作始于20多岁的青年时期(第九世班禅开始),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1999年画噶玛巴)。

安多强巴1914年出生于青海尖扎县,7岁在家乡的艾隆寺出家,开始自学绘画,23岁到拉卜楞寺学习,28岁到拉萨哲蚌寺已是1942年。两年之后,也就是1944年,他在30岁的时候,应曲桑寺的施主之聘下了哲蚌去画唐卡,结果与曲桑寺管家阿尼色琼强巴旺姆的女仆相恋而还俗。

从1944年流落八廓街头直到1954年被请入达赖喇嘛宫中,从30岁到40岁,安多强巴度过了一生最为自由、快乐的 10年时光。其间,他结识了更敦群培(1903-1951)。更敦群培是西藏近代史上的一位奇僧,一生著述极多。他写的《白史》,被认为是西藏历史著作中第一部没有神话色彩、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编年史。他还写过令世俗大为惊惑的《欲经》,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天才的画家。他对喇嘛王国的虚伪本质看得很透,因而言行狂肆,不拘礼法,自由的时候,整日与安多强巴等密友在八廓街闲荡。安多强巴对我说:“更敦群培只谈女人,不言佛法。”但是更敦群培的思想显然给予安多强巴极大的影响,甚至具体到绘画的样式色彩和人物造型。从安多强巴热衷表现的题材吐蕃三英主(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热巴巾,史称祖孙三法王)和松赞干布的各种法相(平静的、愤怒的等等)来看,画面中的形象与色彩几乎与更敦群培书中描绘的毫无二致:“松赞王以红绢缠头,身披五色锦缎半月形披风,脚着钩尖皮鞋等,尽皆如同波斯的风俗。”由于对更敦群培的信任,安多强巴的这一题材绘画显示出一种戏剧化的、色彩艳俗的不同风格。安多强巴说,更敦群培喜欢引经据典,从历史的片段记载中寻找当时人物的音容笑貌。比如热巴巾会见唐朝使臣时的情景,装束和饰物都被他描述得很细,许多历史人物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中逐渐在头脑中清晰起来的。正由于此,安多强巴毕生都把更敦群培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和难得的知音。

参考资料:http://cul.news.tom.com/1011/***********-25846.html

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藏族的绘画艺术早在藏王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以前,就在西藏各地产生。据《大昭寺志》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恐怕还不足为据。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追溯到卡若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时期,绘画艺术已臻完善。由于唐卡受纸张、丝绸、布匹等材料保存年代的限制,传说中吐蕃时期就已有的唐卡现已很难见到。但从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众多寺院的壁画上,可以证实当时藏族绘画艺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可以推断,唐卡作为壁画的延展,最迟也在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就已出现。早期唐卡因经过朗达玛的灭佛,已无迹可寻;现存唐卡除有少数宋元时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的集体作品。

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唐卡作品,是公元11世纪在著名高僧阿底峡临终前,其弟子格西那措译师托尼泊尔画师绘制的阿底峡肖像“无越马”(dbu-yon-ma)的一幅唐卡,并在唐卡背面撰有赞颂词80句,由那措译师亲自编写,该唐卡过去作为热振寺的镇寺之宝一直保存在寺内。热振寺还有一幅噶当派开宗祖师钟杰瓦穷乃时期的唐卡,据说该唐卡能抗火。唐卡上画的是四臂观音,周围有八位随从,画风吸收了尼泊尔画风的量度,是11-13世纪唐卡和壁画盛行的风格,也是西藏美术艺术得到广泛普及的一段时期。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