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
必须与法律相分别,两者都是行为规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法律则是有国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样,法律一般是当权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众在生活中的利益体现,有一定差距。
对人群来说,终极的道德应该是没有的,因为道德不具备法律的能力。有的话就只能是在人们的道德水平与法律结合而成为最终形态——法律。那也就不是纯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54760.html
道德是社会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对事物的看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所以有一些不同于他们的观点,或者是不按大多数人的行为取向标准做事,就容易被扣上违背伦理道德的帽子。典型的例子是我们国家的一夫一妻制,这个制度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当然,那个时候嫖娼是合法的。家里有个三妻四妾,也没人会说你包二奶,生活作风有问题。这就是因为当时大多数人的行为标准是这样的。等到解放以后,国家实行了婚姻法,取缔妓院。法律的准绳取代了惯用的道德批判,开始规范人们的行为。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现今社会的道德观念,当然会按照我们所接受的这个观念来判断某些事情是否违反了道德标准。而我们的道德观是父母灌输给我们的,父母的道德观是他们的父母灌输给他们的。追述到道德观念形成的时候,那时人们的道德标准起码有三分之二原封不动的被告诉给我们。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成功的影响他人的道德观,使其变得和我们的道德观相同,那么我们可能就是几百年后,新的道德标准的建立者。
我的回答只限于个人观点,并不鼓励大家去这么做。我只是客观的说明道德观念的产生,道德的正义性是不容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