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给咱们红军捣乱的那个,由苏联派来的一个代表。左倾人物
秦邦宪(博古,1907.6.24~1946.4.8)
“博古,钢铁一样的人,我在你的面前就和白痴一样。”这是四八空难后,郭沫若在悼念博古诗中的文字。
秦邦宪,字则民,出身于望族,书香门第,祖籍江苏无锡,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是其远祖。他留学莫斯科时取俄文名字ьогунов,中文音译“博古诺夫”,秦邦宪为人文质彬彬,风流倜傥,博闻强识,十分喜欢这个名字,此后他化名“博古”。传说当初博古到苏联学习前,俄文基本不通,他到俄国后,七天不出家门,出来后就可以担当翻译了,尽管此事有些悬,但是从中可见其聪明程度不是一般。
博古青年时代曾任苏州学联主席。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积极参加“五卅”运动,同年秋由无锡旅沪学生顾谷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赴苏联学习。
在博古留学三年半的时间里,正值苏联教条主义者德波林学派盛极一时,这个学派的特征是重理沦,轻实践,与实际客观情况脱节。当1928年底博古作为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被派往红色教授学院受训时,很快就在理论学习中形成了教条主义倾向,尤其是他翻泽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普列汉诺大著作后,认为自己对于马列主义理沦精通,就能够以此指导实践。理论学习上的出色与个人的努力,使得博古在苏联学习期间树立了威望,被共产国际所认可,为其后回国后担任党的高级领导职务奠定了基础。1930年5月,博古回到国内。在全国总工会宣传部、上海工联宣传部等部门工作,领导出版《中国工人》、《劳工报》、《工人报》、《赤色海员》等报刊杂志。
秦邦宪(1907-1946),字则民,又名博古。少年时家境清贫。其父不得不将城中耆英里的祖遗老宅卖掉,租凭族人秦琢如家宅(今崇宁路一百十二号)居住。秦宅宽敞,始建于清光绪末年。秦邦宪家租住的是其家宅第三进三间平屋,面积为八十九平方米,石库墙门后背装饰有砖刻“进德修业”四字。同年,其父病逝,家庭经济更加困难。秦邦宪和弟邦礼、妹邦范,在母亲朱氏抚育下生活、读书。自1916年至1920年,秦邦宪在此居住了四、五年,先后就读于秦氏公学、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小。随后,秦邦宪赴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大学读书。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秋赴苏联学习。1930年5月回国后,历任中共临时中央局常委、主要负责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负总责,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兼《解放日报》社社长、新华通讯社社长,中共七届中央委员等职。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与王若飞、叶挺等人一起不幸遇难。